新国学网: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3)

编辑:秋痕 来源:北京日报
 
印度佛教中的“龙”主要具有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意义
主持人:印度文化中的龙有何具体内涵和象征意义?
何星亮:印度佛教中的龙与中国本土的龙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印度佛教中的龙主要具有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意义。从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印度龙最早的记载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书中称:“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郑筱筠: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那迦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蛇。事实上,远在印度佛教创立之前,在印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迦具有神性,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幻变为人形,有自己庞大的龙王龙女家族,居住在环境优美的龙宫,并因此而形成了生动而丰富的那迦故事。这类优美的传说广泛流播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印度佛教产生之后,佛经结集者对印度民间那伽故事进行了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加工和再创作,将之纳入到自己的佛经文学之中。这样的采撷整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汇录、保存民间口头文学的作用,同时也在故事肌体中注入佛教理念,使之在思想、艺术上都带有显著的说教痕迹。此外,印度佛教还将那迦这一庞大的神系纳入到佛教的天龙八部之中,使之成为佛教强大的护法,这极大地丰富了印度那迦文化内涵。随着印度佛教向外传播发展,那迦文化得以佛经故事为载体,开始广为人知,并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
主持人:中国龙文化与印度龙文化互相产生了哪些影响?
郑筱筠:早在中国上古时期,有关龙的神话传说就在印度这块土地上繁衍传播。及至印度佛典那迦故事经由佛经翻译和口头文学流传等多种渠道传到中国后,Naga(那迦)一词就被创造性地转译为中国的龙,Nagaraja被译成龙王。印度佛典中的那迦文化就被转译为中国视野中的龙文化,随着印度佛教在中国的逐渐传播,那迦文化开始与中国本土固有的龙文化交融糅合,其结果导致了具有混血儿特征的龙王龙女家族及其优美故事应运而生。这些新鲜故事自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六朝时期开始不断涌现,到有唐一代蔚为大观。中国龙文化在接受外来影响的漫长过程中,始终站在华夏文化的本位上,吸取印度那迦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扬弃其中不适合本土社会民情的因素,逐渐演变,终于形成了一个民族化的龙王龙女族群,为中国世代民众所喜闻乐见。例如,兴起于中国六朝时期的“龙王降雨故事”,就是印度那迦故事与中国龙文化交感融合的最初产物。因为中国古代早有龙能兴雨的说法,并且还有水神、雨神等神话传说,故这一类故事的破土而出,既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积淀所作的前期准备;从西域传入的一些相关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中介、引渡的作用。中国龙文化中优美的龙女传说系列更能鲜明地揭示出中印文化的“混血”元素。中国小说里刻画的龙女形象,其前身实即印度那迦故事中的那迦女。寻诸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译出的佛经故事,其间牵涉到龙女报恩、婚配的事迹就点点滴滴,屡有所见。中国本土的故事撰作者致力于总摄、提炼这些原型材料,兼又汲取中国固有的神话故事供给的养分,在隋唐民间传说中举托起了这一妩媚动人的艺术典型,甚至让她逐渐取代龙王,而成为龙类小说中的主角。这类新鲜故事中叙述的龙女形象,摒弃了印度那迦女的野性和宗教气息,被赋予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及丰富的现实生活内涵。
应该看到,在中国龙文化的历史积淀层中,佛教文化中的印度“龙”之真实身份是那迦,当庞大的那迦族群以印度佛教为传播载体来到中国之后,与中国固有的龙文化的相似性使之被“易容”,被创造性地转译为中国的“龙”,具有了中国“龙”的身份,从而与中国龙文化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并为中国龙文化的“再生产”进一步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何星亮:从一些迹象来看,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中国龙文化传播到印度的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西藏传入,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后来,随着印度佛教的东传,印度的龙王崇拜随之传入中国,龙王信仰得到迅速流传。


关键字: 内容标签:视野,世界,龙文视野 世界 龙文
下一篇:大宋第一二奶李师师 水浒中唯一的可爱女人||上一篇: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6)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