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古文《孝经》的真伪
《孝经》的真伪,历史上屡屡有人质疑,因此,在讨论《孝经》的作者之前,不能不首先加以解决。
《孝经》有今、古文之别。《隋书·经籍志》云:“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西汉颜贞所出,即今文《孝经》。
古文《孝经》出于孔壁,见于多种汉代文献的记载。《汉书·艺文志》云:“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此即孔壁所出古文《孝经》。荀悦《前汉纪·成帝纪》引刘向曰:“鲁恭王坏孔子宅,以广其宫,得古文《尚书》,多十六篇,及《论语》、《孝经》。”但是,刘歆《移太常博士书》、王充《论衡·佚文》举孔壁所得书,仅言《尚书》,而未涉及《孝经》,似乎孔壁所得,《尚书》一种而已。许沖《上说文解字表》云“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则古文《孝经》乃鲁国三老所献,非出于孔壁。如此纷纭,其来历似颇有疑问。然上引《艺文志》语下有安国“悉得其书”四字,若仅为《尚书》,则不得言“悉”。段玉裁云:“孔安国所得虽多,而所献者独《尚书》一种而已。淹中所出之《礼古经》、鲁国所献之古文《孝经》,皆即恭王壁中所得,而安国未献者也。《孝经》自昭帝时鲁国三老乃献之。”(《说文解字注》卷十五下)是文献所记,彼此并不抵牾,段说至确。古文《孝经》流行于汉,隋唐犹见在,《经典释文序录》、《隋书·经籍志》均有记载。
今、古文《孝经》的区别有二:一是章数不同,据《汉书·艺文志》,古文《孝经》的章数多于今文,班固于“《孝经古孔氏》一篇”下自注云:“二十二章”。师古注:“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是古文《孝经》多出今文的四章中,有三章是因章句分合粗细而致,真正溢出的仅《闺门》一章“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二十二字;二是文字有异,《汉书·艺文志》师古注:“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余字。”校读二本,知文字歧异大多在无关宏旨处,如今文云“仲尼居,曾子侍”,古文作“仲尼闲居,曾子侍坐”;今文云“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古文作“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如此而已。可见,今、古文《孝经》文字虽有小异,而义理不殊,两者并无根本区别。
其后,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隋书·经籍志》)《孝经》的章句文字由此而定。郑玄、马融等鸿儒相继为之作注,惜均已亡佚。
入晋,《孝经》有郑氏注本与孔传本行世。前者为今文,后者为古文。所谓“郑氏注”本,并未著明“郑玄”之名,此“郑氏”究竟为谁,不得而知。自荀昶坐实为郑玄,学者多有从其说者。但此本不见载于《郑志》,立义与郑玄所注其它各经也不同,故颇有疑之者。孔传本出自刘炫,《隋书》疑其为伪作。唐开元七年三月,玄宗诏令群儒质定。刘知几与司马贞相为辩难。刘氏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司马贞主今文,指责“《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裂旧文”(《唐会要》),并举注文的种种不类以反驳。后因玄宗开元御注用今文,故今文大行而古文几致中绝。至宋,司马光《古文孝经指解》、朱熹《孝经刊误》皆用古文,学者遂又转而从孔氏古文。
开元七年的争论重点,原本是《孝经》两种注本的真伪,而非《孝经》本身。今文《孝经》传授端绪明晰,据赵岐《孟子题辞》,“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是汉文帝时今文《孝经》已立博士,多有通习者。汉初传十八章今文者,有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各自名家”。( 《汉书·艺文志》)其真实可信,无可置疑,故刘知几不置一词。但司马贞对《闺门章》、《庶人章》的批评,却已是由注升格为对古文《孝经》本身的怀疑,影响很大,后世颇有踵其说者。
1732年(清雍正十年,日本享保十七年),日人大宰纯刊刻古文《孝经》孔传,其后传入中国。由吐鲁番出土文书可知,此书使用了北朝及隋唐的俗字;书中又有用隶书笔法写定的古文,可能与天宝三年唐玄宗诏令卫苞将古文《尚书》改写为今文有关。经研究,此本出自足利本,而足利本传入日本的时代,很可能在隋唐之际(说详胡平生《日本〈古文孝经〉孔传的真伪问题》,《文史》二十三辑)。换言之,此本乃隋唐之际传入日本的古文《孝经》孔传,绝非秦汉伪作。但学术界对古文《孝经》依然疑信参半。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孝经,子思,新论孝经 子思 新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