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4)

编辑:秋痕 来源:国学文化
 
三、《孝经》体例与子思的文风  


    传统的看法认为,《孝经》为孔子或曾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云:“《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曾参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孝经》所记为孔、曾问答,但编撰者未必就是孔、曾。《孝经》起首即云“仲尼曰”,仲尼为孔子之字,古人以称字为敬,孔子岂能称己之字而自尊之? 《孝经》又屡云“曾子”,若果是曾子所作,又岂可自称为“曾子”?是亦非出于曾子之手。 


    朱熹以为汉初齐鲁间陋儒所作:“《孝经》独篇首之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姚际恒曰:“是书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但是,《吕氏春秋》的《察微》、《孝行》两篇已征引《孝经》之文②,是为《孝经》至迟在战国末年已经存在的强证;而且《孝经》在汉初即已立博士,授受端绪明晰,决不可能出于汉儒之手。 


    如此,《孝经》为先秦旧籍,为孔曾以后、《吕氏春秋》成书以前七十子或其后学所撰已无可疑,但具体分歧依然存在。 


    唐仲友《孝经解自序》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孔子为曾参言孝道,门人录之为书,谓之《孝经》。”此说不能举出证据,乃想当然而言。 


    何异孙认为“《孝经》只是曾子门人所记”。《礼记》有《曾子问》一篇,《大戴礼记》有《曾子立事》、《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以及《曾子制言》上中下三篇,共九篇,均出于曾子门人之手,而其体例、风格与《孝经》截然不同(这一点将在下文详细论述),故此说亦颇难成立。  


    王正己《孝经今考》认为《孝经》思想有五点与《孟子》相同,故大概可断定为孟子门人所作,其成书早不过庄子时代,晚不出《吕氏春秋》成书时代。武内义雄《先秦经籍考》也认为《孟子》中多有绍述曾子之语处,与《孝经》深有关系。我们认为,《孝经》与《缁衣》属于同时代的作品,而郭店楚简的出土,证明《缁衣》的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晚期,也就是说要早于《孟子》,所以《孝经》为孟子门人所作的可能性不大。  


    《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二引冯氏说云:“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当成于子思之手。”细检先秦儒家文献,称“仲尼”者,除《孝经》、《中庸》外,尚有《礼记》之《檀弓》、《文王世子》、《礼运》、《祭义》、《仲尼燕居》等篇,以及《荀子》的《非相》、《非十二子》、《仲尼》、《王霸》、《大略》等篇,冯氏的证据不能成立。但是,冯说却启发我们从文风体例上将《孝经》与子思相联系。《孝经》的特殊体例,以往很少有人注意,郭店简的发现,使我们蓦然回首,它很可能就是解决《孝经》作者问题的突破口。  


    《孝经》凡十八章,每章文字皆有定式,大较言之,多由两部分构成,前段为“子曰”云云,后段引《诗》、《书》相呼应,如: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士章》)  


    朱熹对《孝经》体例颇不以为然,认为文中《诗》《书》语为后儒所窜入:  


    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察,其论固已及此。(《孝经刊误跋》)  


    朱熹不仅认同胡宏等人之说,而且以《孝经》所引《诗》《书》为后儒所羼入。朱熹分《孝经》原文为“经”与“传”两部分,认为从首句“仲尼闲居,曾子侍坐”起,至第六章“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是孔子与曾子问答之言,而为曾氏门人所录者。“疑所谓《孝经》本文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释经文,乃《孝经》之传也”。朱熹认为今、古文《孝经》将此析分为若干章是出于无知,而其中的《诗》《书》语更是阻断经文,“而后人妄分以为六七章(今文作六章,古文作七章),又增‘子曰’及引《诗》、《书》之文以杂乎其间,使其文意分断间隔,而读者不复得见圣言全体大义,为害不细。”因此朱熹将此六章(古文为七章)合为一章,将其中的 “子曰”’二处、引《书》一处、引《诗》四处,凡六十一字,尽行删除。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孝经,子思,新论孝经 子思 新论
下一篇:子思作《孝经》说新论 (2)||上一篇:“八卦”释疑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