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关于"轴心文明"的对话(2)

编辑:秋痕 来源:文汇报
 
儒学倡导自律,与现代理性契合
贝拉:塔尔科特·帕森斯是我和杜维明的老师,他对美国很乐观,认为美国是一个模范性社会,甚至断言美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社会。引领这种乐观态度的是马克思·韦伯;而韦伯本人其实深深沉浸在悲观情绪中,认为现代化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现在有人认为儒教是亚洲的党派伦理,是支持资本主义发展的。我对此有所保留。我认为儒家思想同现代资本主义关联是相当有问题的。《孟子》曾提到梁惠王见到孟子,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所以,我不认为儒家基本上考虑的是牟利和市场社会,相反,儒学所倡导的是一种自律的可能性,与现代理性和职业社会相契合。
杜维明:您提到的这点很让我感动,在30年或者更长时间中,我一直在努力考虑这个问题。让我从约瑟夫·列文森谈起,他写了一本《儒教中国及现代命运》的书。大部分人误读了这本书,他们认为儒教正在衰亡,不会复苏,这就是中国的命运。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在去加州伯克利教书之前,我对中国并不了解,以为列文森所谈到的就是中国伟大传统的命运。但是,列文森对现代化理论完全着迷了,他认为现代化就是理性化和世俗化,这个世界是由管理者和专家治理的。
儒学面对的是西方世界的侵蚀,世界上其他宗教和传统也是如此。任何对意义的追求、对正义的追求,认为正义应该比利润更重要的想法,都受到了资本主义尤其是市场化力量的挑战。这个力量如此强大,不仅是由于市场经济等问题,也是由于人们对成功的无限追求。
在美国有一个关于“幸福心灵”的重要研究,表明在极端的个人主义驱动下,成功比意义更为重要。这就是列文森在其书中所谈到的普遍状况,在书的最后,他也观察了自己的传统——犹太教。他说,一般情况下,第一代人碰到问题的时候,会上山,会做一种仪式,他们理解这个仪式的意思,知道山在什么地方,整个头脑会平静下来。下一代人碰到问题还是会上山,会做仪式,他们虽然能将仪式全部做下来,但是对于礼仪的意义却有一点模糊了。到了第三代之后,就没有办法做任何宗教仪式了,仪式流失了,但是地方还是可以找到,还是可以上山。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坐在沙发上讨论问题,在研讨会上讨论问题,但是不知道山在哪里,不会做宗教仪式,也不知道礼仪是什么了。这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现代儒学和中国命运的背景。我们应该高兴的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宗教——不是一种有组织的宗教,也不是一种授权性的宗教,更不是粗浅的宗教——再次成为人类重要的关注点。
贝拉:马克思·韦伯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想写托尔斯泰的一些思想。托尔斯泰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和他所生活的社会格格不入。韦伯有一种个人风格,喜欢用宗教的疑问态度来弄明白事情真相,并质疑这个世间的一切事物。对于宗教总是用作证明现存秩序、并用来保持民众平静这一观点,从经验的角度上讲,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关键字: 内容标签:轴心,对话,文明轴心 对话 文明
下一篇:国学核心价值和软实力建设(2)||上一篇:国学热 理性选择还是文明倒退(3)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