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上午,著名史学家安作璋先生从事史学研究60周年暨80华诞座谈会在济南举行,来自省内外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群贤毕至,向先生80寿辰表示祝福。
近年来以中国古代历史、哲学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热持续升温,如何来看待“国学热”及国学研究?年逾八旬、一生治史的安老当然有发言权。趁为安先生贺寿之时,记者与他进行了畅谈。
于丹易中天是务正业
记者:这几年的国学热中,以于丹、易中天为代表的“文化超女”、“文化超男”的出现,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现象,对此应怎样看待?
安作璋:近年来国学兴起,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大,整个社会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对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就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人来做一些普及工作,让国学走到群众中去。于丹、易中天他们就应运而生。在电视上“百家讲坛”比较热的时候,连我这样一辈子搞历史研究的也忍不住买了本“百家讲坛”精品集,闲来无事的时候也翻一翻。可见他们的出现是应合了社会需求的。
记者:可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他们这是不务正业,脱离了传统、正规的学术研究。
安作璋: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要想让国学真正“热”起来,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需要有人对重大历史问题深入研究,不断出现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有人把成果从学术殿堂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也就是要提高和普及相结合。从前我们过于注重前一个方面的工作。但先生、教授板着面孔坐而论道,连不少研究生都昏昏欲睡,还谈什么让群众接受?而于丹、易中天他们正是用生动的语言、故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再加上用说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抓住观众,这就弥补了后一个方面的空白。所以我认为,像于丹、易中天他们,不是不务正业,而恰恰是务正业,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
记者:但很多人对他们所普及的成果不以为然,感到并不十分符合国学的本来面目。
安作璋:这正是我想提醒大家的。实际上,几千年来,研究国学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作注、作疏乃至专门作专集的大师层出不穷。但是大家仍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国学是门极其深奥的学科。多年前,我曾经编过一本《论语》词典,对这个问题认识才更深刻了。举个例子,《论语》中有“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的话,有人就由此断定孔子轻视妇女。但在孔子一生的行为中,却看不到轻视妇女的痕迹。最简单的,孔子对他的母亲就是非常尊重的呀。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论语》是其弟子收录孔子的语录。既然是语录,那不少话都是在特定情况下针对某些人某些事来说的,具体分析就是不可少的。比如上面这句话,是在《子见南子》时说的,其实是孔子针对南子以及卫灵公的宠臣这些人说的。知道了这一点,才会对这句话有更准确的理解。
正是因为国学博大精深,所以我在这里冒昧地说一句:以于丹等人的学力、功力,要想把国学真正讲深讲透,弄通原意、精义,是力有不逮的。我佩服于丹的是,她自己对此也很清楚,你看她讲的内容,叫做《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如果有谁来拿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责难她的时候,她就可以说,这是我自己读经典的心得,拿来跟大家共享,共同体会。这怎么让人真能再去挑她的毛病呢?所以我说,广大群众在接受他们的国学知识普及时,是应该了解到这一点的,知道他们讲的是普及的东西,要想更进一步就要进行更正规的研究学习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务正,史学,国学,眼中,易中天,于丹务正 史学 国学 眼中 易中天 于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