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可否认,“国学热”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注重从历史故事中了解中国传统,并汲取做人办事的经验。
安作璋: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事情。我一向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过程中总结和发掘历史智慧,从历史的规律中探索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既然历史是资政育人的宝鉴,我们多用用这面镜子是很有必要的。
记者:的确,我们看过许多这样的历史故事:在当政者对某个政策犹豫不决时,往往某个智囊大臣列举一个历史故事来,一下子就让当政者豁然开朗。可见以史为鉴,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安作璋:中国史学不仅有“通古今之变”的优良传统,而且有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的优良传统。事实上以史为鉴的事例自古至今不可胜数。比方说在治国上,秦始皇与汉武帝的比较就很有说服力:秦始皇在夺取政权后,应该及时将工作重点放在治国安民上,而他偏偏继续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很容易就亡了国。汉武帝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连年与匈奴开战,搞得举国疲惫,也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一国之君的汉武帝,能够做到轮台悔过,向全国下“罪己诏”,从而收拾了民心,这是很高明的。很明显,汉武帝这是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训。因此,司马光才有“汉武有秦王之失,而得免秦王之祸”的结论。
记者: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从历史中得到教益的事情也有很多。
安作璋:是的,有时候人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错误,如果注意学习点历史知识,就是可以避免的。我就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上个世纪90年代,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在是否加强泉水保护上,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统一。有一次,我出席了一次保泉研讨会议。针对有些同志对保泉意义认识仍然不足的情况,我在发言中首先发问:大家现在都生活在济南,请问谁知道济南最早的原址在哪里?多数人答不上来。我就解释说:最早济南就在章丘的东平陵,千年前曾经繁华一时。而到晋代突然变成一片废墟,只好迁到了今天的历城。为什么发生这一变故呢?就是因为人类活动使东平陵发生了严重的水荒。因此对济南来说,泉水一直是这个城市的命脉所在,现在不加大保护力度,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吗?这样一说,大家就很容易信服了。这就是史的力量。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大家更注重从历史中学习人生体验,不失为提高、发展自己的一条好路子。
(本文摘自《大众日报》 2008年1月4日刊 周末人物栏目 作者:宋弢,王原,姚昌 原题:史学大家眼中的“国学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务正,史学,国学,眼中,易中天,于丹务正 史学 国学 眼中 易中天 于丹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