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是学生物学的,经常用动物做实验,现在我明白应该尊重生命,以后我还应该做动物实验吗?
答:你很有爱心,知道尊重、敬畏生命,知道生命的珍贵。
问:我不是想得到您的认可,我很困惑。
答:起心动念比行为本身更重要。我们不关心你做什么,关键是你为什么做,你的行为对你心理有什么影响。因为一旦形成习惯性思维,因为会影响你的人生。
问:我到底该怎么办?
答:你问我,做动物实验,会杀生怎么办?讲一个故事,答案你自己找。
佛陀与弟子出远门归来,寺院内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而生满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
虽然有最大限度地利益众生的理由,心怀内疚地做动物试验与理直气壮地去杀生,还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心态不同!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柏林寺夏令营期间,发生在一位大学生和净因法师之间的问答。如果这样一段简单的对话,会影响这位大学生将来的命运,你信吗?
当前,算命和占星几乎已经成为流行文化。如果你也正准备去一占命运,也许,首先应该问一下,命运是什么?谁决定你的命运?影响命运有哪些因素?
命在谁手
兰溪:很多人误以为佛家是宿命论,佛家对命运的解释和宿命论有什么不同?
净因法师:人类对命运的认识,有三步曲。第一步,远古的时候认为命运是神的意志,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是在神的安排下来做的,人相当于一个玩偶。第二步,到了公元前6世纪进行了一次革新:人的命运不是神控制的,而是自己控制的。做好事有好报,做坏事有坏报,但是一旦做了不可以改,这是行为宿命论。这在当时是一个天大的发现,命运掌控者由外在转移到了自身。第三步,佛家又对此进行了矫正:佛家认为是身、口、意,即身体外在的行为,嘴巴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行事背后的动机、意念,共同对命运起作用。强调行为背后的动机,起心动念,这一次重点移到了心。那么,现在的命运是你过去所作所为的总和,未来的命运则是两个方面相加,过去的所作作为,加上你现在正在做的。过去的是没法更改的了,但你现在做的可以改变,你可以突破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改变轨迹。
所以,佛家并不是宿命论,而是鼓励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的命运现在就在你自己的手上,就在你当下这一念,神、其他人都没有权利掌控你的命运。
兰溪:这好像比西方的近代心理学还要进步,他们认为一个人在三岁之前的遭遇决定他的基本人格,之后很难改变。中国俗语中也有这个说法,“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就是说人的性格从小就确定了。
净因法师: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大多数人的所作所为是受习惯性思维影响,没有能力改变生命的轨迹。一般人的命运,变数很小,因为人按照行为惯性做事,因此,按照逻辑推理,有些人的命运可以推算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宿命论有市场。
兰溪:如果药家鑫撞人之后,在举起刀子的霎那,有所觉悟,命运也会不同——他和被撞者现在都还灿烂地活着。其实宿命论在逻辑上也可以推翻:如果命运是确定的,那么修行还有什么意义呢?
净因法师:对,修行正是建立在打破宿命论的基础上的。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思维境界,命运轨迹也随之改变。所以佛陀只是老师,启发人去修行,但结果取决于自己,自己的业力、祸福自己承担。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佛学,命运,思想,一席谈佛学 命运 思想 一席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