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拓跋虎墓志》释考(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学网
 
拓跋虎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渭城乡坡刘村西,1990年坡刘村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出土有拓跋虎夫妇墓志及部分陶俑。当时渭城区文管会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其后又于《文物》1993年第11期发表发掘报告,题为《咸阳市渭城区北周拓跋虎夫妇墓清理记》(下简称《清理记》)。《清理记》中附有拓跋虎墓志拓片的图版,文中亦节录有少量志文,可惜图版较小,字迹不清,不少字难以辨认。近日获读貟安志先生编著的《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一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其中第一节《拓跋虎墓》,不仅全录墓志释文(以下简称“貟释”),而且附有较为清晰的拓片图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拙文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在貟先生基础上对志文的校释,后一部分则是就墓志所反映的几个问题略作考察,故题名释考。 

  北朝时期,写本书籍尤其是碑刻墓志中的讹、俗、别字之多,当时就有人指出,其流风所及,以至于写正体字还怕别人不能认识[1]。《拓跋虎墓志》中也有不少当时流行的俗体字,加之碑志文体,例多典故,志主的经历往往通过典故,以委婉曲折的隐喻手法来表现,这就为志文的释读和研究增加了难度。另外,《拓跋虎墓志》的几处泐缺,亦影响释读。今对照拓片图版,发现貟先生对《拓跋虎墓志》的释文及相应的断句标点,有不少可商之处。
  据《清理记》,《拓跋虎墓志》“志盖无斜刹,素面无文字”,而“貟释”却称:“志盖为盝顶式,平素无纹饰。盖上阳刻隶书‘大周邓城郡君墓志铭’九字”,并附有该志盖拓片图版。按《拓跋虎墓志》首题结衔,封爵为云宁县开国公,与此志盖题衔不符;而且“君”为命妇封号[2]。《周书·武帝纪》保定二年闰(正)月己丑条:“诏柱国以下,帅都督以上,母妻授太夫人、夫人、郡君、县君各有差。”此志盖既题“郡君”,显然不可能属于拓跋虎。据《清理记》所附拓跋虎夫人尉迟氏墓志及志盖的拓片图版,可知“貟释”是将尉迟氏墓志盖误认作拓跋虎墓志盖了。
  《拓跋虎墓志》凡28行,满行28字,除去空格,计741字[3]。以下照录貟先生释文,凡私意以为不安处,或有疑问需要说明处,分别加注说明。
  周使持(注1)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云宁县开国公故拓跋氏墓志铭
  君讳虎,字山虎,河南洛阳人也。魏太武以盖世天姿,雄兵(注2)宏略,扬旗(注3)朔幕,奄有关河,礼乐宪章,备乎魏史。曾祖嘉,太保司徒都督(注4)、九州诸军事、司州牧、广阳懿烈王。太和之末,受遣(注5)辅政,弼谐五教,彝伦九牧,玉艿(注6)未掩,预奉托言,铜雀不封,喿闻遣令(注7)。祖僧保,抽簪国嗣,脱屣王家,改碣石为香城,变睢阳为奈苑,叶(注8)捐冠冕。来被鹿野之衣,寂绝哥钟独响(注9),口山之梵(注10)。父仲显,既承匡翊之功,兼席禅河之列。大业未嗣,年廿二,口(注11)君以宗室礼年(注10),即有大成之志,十一封琅邪郡王,邑五百户。十五,除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眉目踈朗(注13),雄姿振力(注14),腰带两鞬,左右驰射。大统八年,从太祖征洛阳。九年解围玉壁城(注15),雉向背(注16)凤灵达。从(注17)李广恒飞(注18)咸宫,常朦(注19)支(注20)并中,七礼(注21)俱穿。除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增邑一千户。十三年,从蜀国公围宜阳。后九年(注22),从晋国公平江陵。荒谷东临,实举夷陵之阵;吹台南望,即下宜阳之兵。及乎三统,乐椎二仪。禅受(注33)以君令,望公族无关,废姓(注24)改封云宁县公,增邑合二千户。保定三年,除车(注25)骑大将军、开府(注26)(使)持节(注27),都督如故。四年二月遘(注28)疾,三月一日死(注29)于长安平定乡永贵里。年卅有八,身经一十四阵。其月廿六日,归葬于石安北原。惜陵谷之贸迁,懼风烟之欤灭(注30)。方为长乐之观,无复祁连之山。
  佳城傥开,乃见铭曰:
  世变风移,烟沉露灭,日轮先顿,夭关早折(注31)。昔实邢茅,令为滕薛(注32),秦余支庶,更仕中阳。汉故公族,还臣许昌,和銮戾正(注33),振鹭来翔。公子振振,生兹降神,家为孝友,国谓贤臣。子颜敌国,云长绳伦(注34),剑横七尺,弧弯六均。全匮(注35)论兵,玉堂临阵,九宫开闭,三辰逆顺。斑翟对垒,韩黥接刃,灵壁水惊,昆阳雷振。飞狐北望,玄菟西临,青菟(注36)内獁(注37),白犬南侵。援将送懿(注38),据转横琴,弹弦碓落(注39),调箭猨吟。居旨(注40)有疾,洒胃无徵,山倾细壤,月落长绳。嘶(注41)虚购(注42),虽书(注43)长乐,终陪茂陵。郊甸寂漠,兵陵(注44)枕席,山似吹楼,松如飞盖。凄怆九泉,方思随会。
  赠冀定羸(注45)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夫人尉迟氏,年卅二,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原、朔、宜三州刺史、房子县开国公、尉迟伐之女,世子口(注46)多口(注47)十一。
  唯保定四年,岁次庚申三月已未朔廿六日铭记。
  注1:原志“持”下脱一“节”字,当是书丹者误漏。
  注2:“貟释”所附拓片图版,“兵”字作“”,绝似兵,唯最后一点泐脱。而《清理记》所附拓片图版则作“”,形状似“圖”字中间部分,即“啚”(又志文第一行末之“墓”字,“貟释”所附拓片图版泐损严重,仅剩一草头“艹”,而清晰度相对为低的《清理记》所附图版,仍依稀可见“墓”字全文)。按“雄兵”应释为“雄图”。“啚”、“圖”本为二字,但至迟在唐代初年,俗书“圖”已多作“啚”。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8“所圖”条释“圖”,同书卷25“啚度”条释“啚”,均称:“诏定古文官书,‘啚’、‘圖’二形同。”[4]敦煌本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伯2011号)模韵下:“‘啚’,思度。《说文》音鄙,训云难意,今因循作‘圖’,非。”[5]唐颜元孙《干禄字书》[6]:“……蘓蘇、啚圖,并上俗下正。”按“圖”俗书作“啚”,自不始于唐,南北朝时即已如此。《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碑》“啚刑驎阁”[7],北魏《冯邕妻元氏墓志》“河啚洛玺”,《元仙墓志》“不啚泉石”,《元秀墓志》“学该啚纬”,《元斌墓志》“啚彼丹青”,《元熙墓志》“翻然改啚”,《元诱墓志》“忠啚不遂”[8],东魏《僧惠等造天宫像记》“致使囗啚中废”[9],以及《金石续编》卷2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10]中三个图字,并书作“啚”。《金石萃编》卷32录西魏《僧演造像记》“三区浮啚”,则书作“啚”。又《大唐故朝散大夫元府君(勇)墓志之铭并序》[11](永徽六年,655),在开首叙述志主姓字郡望(“君讳勇,字世武,洛阳人也”)之后,概述其先世有云:“昔魏太武以盖世天姿,雄啚横略,扬旌朔漠,奄有关河。”与《拓跋虎墓志》中“魏太武以盖世天姿,雄啚宏略,扬旌朔幕,奄有关河”一句,几乎雷同(“貟释”释“旌”为“旗”,不当,说见下。横、宏与幕、漠,均以音同音近而通假),图亦书作“啚”。综上所述,似可断定“貟释”《拓跋虎墓志》中“雄兵”,应依原志残迹及当时流俗写法,释为“雄啚”。这样,“雄啚”与“宏略”,文对而义从。顺便指出,拓跋虎与元勇二志所立时间前后相差近一个世纪,描述其共同祖先太武帝的遣辞竟至雷同,若非偶合,则两位撰志者必本诸同一典据。此典据为北魏国史,抑为太武系诸王家乘,或者其他?笔者虽多方检索,仍不得其究竟,书此以俟通人指教。
  注3:“旗”应为“旌”。“旌”有多种俗体,一作“方全”,其例可见《金石萃编》卷13汉《夏承碑》,《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以下简称《集释》)图版233北魏《穆纂墓志》等,《龙龛手鉴》[12]卷1方部,谓“方全”为“旌”字之误写;一作“衣全”,如《集释》图版95《元秀墓志》、《集释》图版106《元遥墓志》;一如《拓跋虎墓志》书作“”,实例如《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91页《独孤藏墓志》(拓片图版)、《集释》图版176《元浑妻司马氏墓志》,古字书如金韩道昭《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方部引《对韵音训》[13]等。
  注4:“都督”二字应下属,作“都督九州诸军事”,如《清理记》节录之志文。按《魏书》、《北史》[14]唯载元嘉先后出镇徐州、荆州、司州,“都督九州诸军事”盖为赠官。所督九州州名,不见史传。《魏书·元嘉传》已佚,今本《魏书·元嘉传》据《北史》补,赠官中仅列侍中、太保,失载都督九州。而且《北史》于都督诸州军事职,通常只举州数,不列州名。《集释》图版96《元湛墓志》:“祖嘉,太保、尚书令、司徒公、冀州刺史广阳懿烈王。”冀州当为赠官中的九州之一。
  注5:“受遣”应为“受遗”。《魏书·高祖纪》下太和二十三年三月条,载孝文帝病重,遗诏元详、王肃、元嘉、宋弁、元禧、元澄等六人辅政。《北史·元嘉诸》(《魏书·元嘉传》缺,后人补以《北史》):“(孝文)及将大渐,遗诏以嘉为尚书左仆射,与咸阳王禧等辅政。”《魏书·元禧传》:“及高祖崩,禧受遗辅政。”《集释》图版189《元子正墓志》:“初高祖……陟方不及,升湖永逝,文穆皇帝(子正父元勰)……任隆霍光,当受遗之重。”
  注6:《玉篇》引《说文》释“艿”:“旧草不芟新草又生曰艿。”诸家古字、韵之书多承此解[15]。然依此解,则不详“玉艿未掩”意。若试作臆测,则私意以为“艿”应为“芨”,当是书丹者误脱最后一捺笔。《拓跋虎墓志》的书丹多有误脱,如第1行脱“节”字,第10行脱“戟”字(详下考释),第18行“茅”字脱最后一撇笔。古写本及石刻中,竹艹二头常相混,故芨笈二字相通。《龙龛手镜》草部“芨”字:“乌头别名也,又俗及笈二音,负书箱也。”若释“艿”为“笈”,“玉笈未掩”则差可作解,但仍须展转推测,不能坐实,故不赘述,书此以俟方家指教。
  注7:“遣令”当作“遗令”。《北史·元嘉传》:“薨,遗命薄葬。”《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曹操)崩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卷31陈张正见《铜雀台》郭茂倩题解引《邺都故事》:“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无藏金玉珠宝。……妾与伎人,皆著铜雀台,台上施六尺床,……每月朝十五,辄向帐前作伎。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参据上引,“铜雀不封,喿(早)闻遗令”盖指元嘉遗令薄葬事。
  注8:据拓片图版及上下文,“葉”应为“棄”。
  注9:独响应下属,详见注10。
  注10:口山之梵。口当为“鱼”。志文拓片中“鱼”字虽已泐损,但其上下部仍依稀可见。“鱼山”典出《三国志·魏书·曹植传》:“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5:“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祗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 [16]《高僧传》卷13《经师》篇末“论”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原夫梵呗之起,亦兆自陈思。”[17]《法苑珠林》卷36《呗赞篇·述意部》:“陈思精想,感鱼山之梵。”[18]
  注11:据残笔,口当为“卒”字。
  注12:《清理记》节录此句,在“宗室”处断句,以“礼年”下属,当是。“礼年”意不详。按《梁书·沈约传》载约与徐勉书:“今岁开元,礼年云至,悬车之请,事由恩夺。”此书作于天监九年(510),是年沈约七十岁,正是“悬车”退官的年龄,则书中所谓“礼年”,即指退休之年。退休之年何以称礼年?《艺文类聚》卷18载《梁沈约致仕表》:“徒以桑榆无几,时制行及,不朝之礼,忽在今辰。”[19]则“礼年”盖指臣下退休,颐养天年,可以享受“不朝之礼”。沈约表中的“礼年”之意显然不同于《拓跋虎墓志》中的“礼年”,但却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墓志称:“礼年即有大成之志,十一封琅琊郡王。”按《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20]据孔颖达疏,一年、七年、九年均指入学的年数,古人八岁入小学,大成之年即17岁。《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年注:“礼,诸侯之子,八岁受之少傅,教之以小学,业小道焉,履小节焉。”又《汉书·食货志》:“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可知贵族子弟,八岁须依“礼”入小学;一入小学,便开始学习“室家长幼”进退揖让之礼。据之,《拓跋虎墓志》所谓“礼年”,即指依“礼”入学、习礼的八岁之年。“礼年即有大成之志”,无非赞扬他少年老成,即墓志文中常见的“弱不好弄(幼不贪玩)”(如《集释》图版96《元湛墓志》)之意。若以礼年为八岁入学之年,与下文十一岁封琅邪郡王句亦能相接。
  注13:踈即疎,古文疎之“疋”旁或写作“足”,疎为疏的俗体字,见《汉语大字典》疎、疏条,第1148-1149页。“疏朗”,俊伟貌,《晋书·王敦传》:“敦眉目疏朗,性简脱。”
  注14:“振力”应为“旅力”。旅字俗体多从“扌”,右边则简笔似“衣”,如《八琼室金石补正》卷12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总统四扌”、同书卷25隋《诸葛子恒等造象颂》“保存振扌”,以及《龙龛手镜》卷2手部“扌”,均是。《干禄字书》所收俗体旅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104页所附《尉迟运墓志》文拓本中“公掌禁旅”的“旅”,均书作“扌”,与《拓跋虎墓志》中“扌”极为相似。旅通膂,“旅力”即“膂力”。《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形貌魁梧,旅力过人。”陶潜《岁暮和张常侍》:“阔哉秦穆谈,旅力岂未愆。”[21]
  注15:“城”应下属,详见注17。
  注16:“背”处应断句。详见注17。
  注17:“凤灵”似应作“风云”,“达”应为“逆”,“从”应上属。“九年”以下应释读为:“九年,解围玉壁,城雉向背,风云逆从。”《庾子山集注》卷13《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22]:“乃用六谋,乃用三策,城垒向背,星辰主客。”倪璠注引诸书,谓此四句“言訦(按:即崔说)用兵有谋策,能察其城垒向背之势,又能仰观星象知吉凶也”。又同书卷14《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有“风云顺逆,营阵孤虚”句,据倪璠注,亦指纥干弘(按:即田弘)在用兵中深明风角占卜、六甲孤虚之术。按拓跋虎为一介武将,累立军功,故墓志主要表彰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称赞他长于骑射,英勇善战,堪与两汉名将李广、臧宫、吴汉、关羽、吕布等比美,所谓“城雉向背、风云逆从”,自然也是颂扬他谙悉阴阳风角,用兵有谋术。后面墓铭中“金(“貟释”误作“全”)匮论兵,玉堂临阵,九宫开闭,三辰逆顺”,也是重复同样的意思。
  注18:“飞”字处应断句。“李广恒飞”,典出《史记·李广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注19:“咸”应为“臧”,“朦”应为“胜”,胜字处应断句。“臧宫常胜”,典出《后汉书·臧宫传》:“后匈奴饥疫,自相分争,帝以问宫,宫曰:‘愿得五千骑以立功。’(光武)帝笑曰:‘常胜之家,难与虑敌,吾方自思之。’”六朝隋唐碑志中,“勝”常书作“”,如《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107页所附《贺拔氏墓志》文拓本,以及上引隋《诸葛子恒等造象颂》,勝均书作“”。《干禄字书》亦收有胜字的这一俗体。
  注20:据志文句式,原志“支”前脱一字,当时书丹者误脱。所脱疑为“戟”字。《后汉书·吕布传》:“(袁)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以攻(刘)备,备求救于布。……(布)便率步骑千余,驰往赴之。……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后常以“戟支”形容射技神妙。《庾子山集注》卷1《马射赋》“岂留情于戟枝”,同书卷11《丘乃敦崇传》“弯弧则戟破小支”,同书卷15《宇文显和墓志铭》“戟中小支”,以及《艺文类聚》卷46王褒《尉迟纲碑铭》“加以逵门射法、遥中戟支”,均用此典。若臆测偶中,则“戟支并中”与下句“七札(札,“貟释”误为礼)俱穿”,均称美其射技,不仅文字骈对,而且意义关联。
  注21:“礼”应为“札”。《左传·成公十六年》(《十三经注疏》第1918页):“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上引庾信《马射赋》中有“七札俱穿”句,即用此典。
  注22:“九”为“元”之误。后元年,即西魏恭帝元年(554)。是年十月,西魏兴兵讨梁,见《周书·文帝纪下》、《北史·魏本纪·恭帝纪》。
  注23:“乐椎”应为“乐推”,当属上句。“乐推”语出《老子》第66章:“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后来王朝禅代,常以“乐推”为辞,此处指北周禅代西魏事。“及乎”以下应读作“及乎三统乐推,二仪禅受”。
  注24:“以君”以下应读作:“以君令望公族,无关废姓”。废姓指西魏帝室元氏。北周禅代西魏之际,西魏宗王例降为公。此句是说,拓跋虎之封爵改动,即由琅邪王改封云宁县公,与一般西魏宗王循例降爵者不同。详考见下文。
  注25:“车”误,墓志原文为“骠”。拓跋虎大统九年即已除车骑大将军。
  注26:此处应断句,如《清理记》节录之志文。据《北史·卢辩传》所载北周制度:开府仪同三司,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并加使持节、大都督。保定三年拓跋虎新除骠骑大将军和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后面的(使)持节、(大)都督,则在此前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时已加,故下文称此二职“如故”。
  注27:此处逗号,应作顿号。“貟释”在“持节”前括注的“使”,和下文“都督”前本来应有的“大”,均为撰志者省略。
  注28:“遘”,原志文为“構”,二字通。
  注29:“死”原志文为“薨”。《礼记·曲礼下》(《十三经注疏》1269页):“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拓跋虎爵为云宁县公,故称“薨”。
  注30:“欤灭”应为“歇灭”。志文中歇字书法,与《集释》图版74《元暐墓志》中歇(“丹青有歇”)字书法,颇为相似。二者又与《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甲本)中“歇”字书法相似(参《汉语大字典》第899页所摹),其特点是歇字左边的“曷”字,写如“馬”字。“歇灭”意为息灭、消失。《梁书·沈约传》载约撰《郊居赋》有云:“贵则丙、魏、萧、曹,亲则梁武、周旦,莫不共霜雾而歇灭,与风云而消散。”
  注31:“夭关”应为“天关”。天关犹天门,《庾子山集注》卷6《周祀圆丘歌·雍夏》:“礼将毕,乐将阑,回日辔,动天关。”“日轮先顿、天关早折”均喻指西魏王朝灭亡。
  注32:“令”应为“今”。按邢、茅均为西周公子所封之国,“昔实邢茅”喻指拓跋虎过去是西魏的宗王;滕、薛均为春秋时诸侯国,“今为滕薛”则喻指拓跋虎现在是北周的异姓诸侯。
  注33:“正”应为“止”。《诗经·鲁颂·泮水》(《十三经注疏》第610页):“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毛传:戾,来;止,至也。《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邕邕,万福攸同。”毛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鸾同銮,指装于轭首或车衡上的銮铃,皇帝之车有銮铃,因以銮代称车驾。《庾子山集注》卷6《周礼方泽歌·登歌》:“和鸾戾止,振鹭来翔。”
  注34:“绳伦”应为“绝伦”。云长为关羽字,《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按:髯指关羽)之绝伦逸群也。’”
  注35:“全匮”为“金匮”之误。金匮,古时用以收藏文献、书籍的铜柜,“金匮论兵”称美拓跋虎博通兵书。
  注36:“菟”应为“羌”。青羌,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诸葛亮上表(按即“后出师表”)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语,《华阳国志·南中志》有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语[23],《八琼室金石补正》卷32《(汉)巴郡太守樊敏碑》有“续蠢青羌”语。
  注37:此字似应释读为“猲”,如前所述,俗体“曷”字多写如“馬”。“猲”为“獵”字俗体,见《龙龛手镜》犬部。《中国北周珍贵文物》第107页《贺拔氏墓志》拓片图版“谏荆王之獵”,“獵”即书作“猲”。“猲”又写作“獦”,《颜氏家训·书证》:“自有讹谬,过成鄙俗,……‘獵’化为‘獦’”。《干禄字书》:“……獦、獵,并上通下正。”可见“獦”作为‘獵’字俗体,颇为流行。按猎有凌虐、暴虐义,见《尔雅·释言》“猎”字及郭注(《十三经注疏》第2583页),“内猎”即内虐、内掠或内略,与下句“南侵”相对。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猎”字或许就是虐(或掠、略)之同音、近音假借,此类现象在北朝碑志造像中亦不少见[24],《拓跋虎墓志》中“喿(早)闻遗令”即是一例。
  注38:“将”应为“捊”,“懿”应为“鼓”。“捊”即“桴”,通“枹”,即鼓槌。《左传·成公二年》有“援枹而鼓”句(《十三经注疏》第1894页),《集释》图版96《元湛墓志》有“桴鼓所以且息”句。“鼓”俗作“壹皮”,即《颜氏家训》所举“鄙俗”字例中的“‘鼓’外设‘皮’”。《干禄字书》:“壹皮、鼓:上俗下正。”《集释》图版75《元湛妃王令媛墓志》“鼓琴之志讵申”,“鼓”即写作“壹皮”。《拓跋虎墓志》拓片所见“壹皮”字下部类似“心”字的刻痕,似为泐缺之迹。
  注39:“碓”应为“鴈”,即“雁”。当时碑志中雁多写作鴈,如《金石续编》卷2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羡双鴈之追仁”[25]。“弹弦雁落”,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26]《庾子山集注》卷1《马射赋》“吟猿落雁”,卷15《郑伟墓志铭》“雁落惊弦”,皆用此典。
  注40:“居旨”应为“居胥”,“胥”俗体作“”,《刊谬补缺切韵》鱼部、敦煌写本(斯388)《正名要录》以及《干禄字书》、《龙龛手镜》肉部,均收有此字,《龙龛手镜》谓# 、胥二字均为“今”体,《正名要录》则谓胥# 二字,“字形虽别,音义是同”,胥属“古而典者”,# 属“今而要者”[27]。“ ”常见于碑刻墓志,如《金石萃编》卷27北魏《孝文吊比干墓》“启# 宇于齐方”。“居胥”即狼居胥山的省称,西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事见《汉书·霍去病传》。志文以居胥代指去病,复以去病喻指拓跋虎,“居胥有疾”即指拓跋虎不幸染疾。
  注41:“”应为“驂”,“购”应为“賵”,拓片中二字笔划清晰。《礼记·檀弓上》(《十三经注疏》第1283页):“孔子之魏,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骖而赙之。”志文即用此典,意谓賵赙之礼,已于死者无补,徒寄生者哀思而已。
  注42:“莫”应为“奠”。奠酒,即用以奠祭之酒。《礼记》所载祭祀之酒有八,所谓“五齐三酒”,“澄酒”(一曰“澄齐”)为其一,见《礼记》礼运、坊记篇(《十三经注疏》第1416页,1620页)。“奠酒空澄”,其意与上句“嘶骖虚賵”同。《集释》图版177《元譓墓志》铭文有“陈衣虚席,奠酒空台”句,其意亦同。
  注43:墓志此处有泐损,细观拓片,“書”字似为“畫”字。“虽书长乐”或“虽画长乐”,意蕴均不详,故难以确断,书此以求教。
  注44:“兵陵”为“丘陵”之误,见原志文拓片图版。
  注45:“羸”应为“嬴”。《清理记》即释为“蠃”。按蠃州即瀛州,北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冀州置。瀛蠃二字通,说见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卷10“瀛州条”。周保定年间,瀛州尚在北齐境内,但北周封爵赠官常有遥授北齐境内州郡县邑者,如卒于保定三年的寇儁,亦赠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见《周书》本传),与拓跋虎赠官同。
  注46:缺字为“库”,见《清理记》释文及所附《尉迟氏墓志》。注47:缺字为“汗”,见《清理记》释文及所附《尉迟氏墓志》。又据墓志拓片字迹,“库多汗”三字似为追加。

  兹据以上拙释,重录《拓跋虎墓志》全文如下。录文采用现代通行繁体字,假借字、讹俗别字,尽量维持原状。笔者臆补的落字,围加方框,以与原志文区别。臆释的泐缺字,除围加方框外,又加涂阴影。原志文中空格,以囗表示,一个囗表示一个空格。志文按新式标点断句。每行字数与原志同,以存原志行款。
 
周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雲甯縣開國公故拓跋氏墓
志銘囗囗囗囗君諱虎,字山虎,河南洛陽人也。魏太武以蓋世天姿,雄啚
宏略,揚旌朔幕,奄有關河,禮樂憲章,備乎魏史。曾祖嘉,太保、司徒、都督九
州諸軍事、司州牧、廣陽懿烈王。太和之末,受遺輔政,弼諧五教,彜倫九牧。
玉艿未掩,預奉託言;銅雀不封,喿聞遺令。祖僧保,抽簪國嗣,脫屣王家,改
碣石爲香城,變睢陽爲奈苑。棄捐冠冕,來被鹿野之衣;寂絕哥鍾,獨響魚
山之梵。父仲顯,既承匡翊之功,兼席禪河之列。大業未嗣,年廿二,卒。君以
宗室,礼年即有大成之志。十一,封瑯琊郡王,邑五百戶。十五,除太子洗馬、
諫議大夫。眉目踈朗,雄姿旅力,腰帶兩鞬,左右馳射。大統八年,從囗太祖
征洛陽。九年,解圍玉壁。城雉向背,風雲逆從,李廣恒飛,臧宮常勝,戟支並中,
七札俱穿。除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增邑一千戶。十三年,從蜀國
公圍宜陽。後元年,從晉國公平江陵。荒谷東臨,實舉夷陵之陣;吹台南望,
即下宜陽之兵。及乎三統樂推,二儀禪受,以君令望公族,無關廢姓,改封
雲寧縣公,增邑合二千戶。保定三年,除驃騎大將軍、開府,持節、都督如故。
四年二月構疾,三月一日薨于長安平定鄉永貴里。年卅有八,身經一十
四陣。其月廿六日,歸葬於石安北原。惜陵谷之貿遷,懼風煙之歇滅,方爲
長樂之觀,無復祁連之山。佳城儻開,乃見銘曰: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世變風移,煙沈露滅,日輪先頓,天關早折。昔實邢茅,今爲滕薛,秦餘支庶,
更仕中陽。漢故公族,還臣許昌,和鑾戾止,振鷺來翔。公子振,生茲降神,
家爲孝友,國謂賢臣。子顔敵國,雲長絕倫,劍橫七尺,弧彎六均。金匱論兵,
玉堂臨陣,九宮開閉,三辰逆順。斑翟對壘,韓黥接刃,靈壁水驚,昆陽雷振。
飛狐北望,玄菟西臨,青羌內猲,白犬南侵。援捊送鼓,據轉橫琴,彈弦鴈落,
調箭猨吟。居胥有疾,洒胃無徵,山傾細壤,月落長繩。嘶驂虛賵,奠酒空澄,
雖書長樂,終陪茂陵。郊甸寂漠,丘陵枕席,山似吹樓,松如飛蓋。悽愴九泉,
方思隨會。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贈冀定嬴三州諸軍事、冀州刺史。
夫人尉遲氏,年卅二,使持節、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大都督、原朔宜三州
刺史、房子縣開國公尉遲伐之女,世子庫多汗,口十一。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唯保定四年,歲次庚申,三月已未朔廿六日銘記。

关键字: 内容标签:墓志,拓跋墓志 拓跋
下一篇:《旧唐书》书名小考(2)||上一篇:墨家和谐社会的执政伦理思想及启示(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