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因明有三本核心原典,即印度学者陈那撰写的《因明正理门论》、商羯罗主撰写的《因明入正理论》,以及玄奘弟子窥基撰写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本报记者由《因明大疏》楔入学术史,在西安拜谒兴教寺和基师塔,在南京访寻刻经处和内学院,为您记述汉传因明学术流变的一个千年断面。
北海西侧,郁郁葱葱,碧瓦参差。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阅览室内,殿堂高阔,光影柔和,桌案舒展,书香四溢。
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一个蓝色匣子,记者打开桌前的白炽灯,明黄的灯光洒满桌面。从匣子中,记者抽出一套两册的《因明入正理论疏》。
这是金陵刻经处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黑口,单鱼尾,共八卷,行距疏朗,字体清晰。
《因明入正理论疏》是汉传因明的核心文本,可以说,这是了解汉传因明1400年历史的一把钥匙。
记者意外发现,这本国图藏本的封面封底均有墨笔题记“吴承仕”。
原来这本书的原主人是章太炎的弟子吴承仕。展卷浏览,看得出来,吴承仕的阅读,认真仔细,不但句读终卷,而且批注连篇,还不时有问号。在书的最后一页,吴承仕写下了他读完的题记,“略过目,未通达”。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近代因明学名家,和刻经处、内学院有密切联系。根据题记时间,吴承仕读此书是在1917年,正是他拜章太炎为师之后两年。读《因明大疏》应是受章太炎的影响。
没想到在这里,还没启程的记者就和章门师徒的一段因明学术因缘相遇。由此可侧面看出,近代学术史上因明学曾具有的影响力。
记者从国图出发,踏上汉传因明学术之旅。
在汉传因明的发源地西安
5月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浐河、灞河岸边举行,繁花似锦,游人如织,三秦人民正努力把西安建成一座国际现代大都市。
而1400年前的盛唐时期,长安已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各种文明在这里交融。不但如此,当时的长安还是著名佛学学术中心,形成了慈恩宗、华严宗、三论宗、净土宗等一系列中国本土的佛教学派。
走进西安南郊的慈恩寺,梵乐悠悠,香火兴盛,雄伟庄严的大雁塔屹立寺中。寺前玄奘大师的塑像,手持锡杖,岸然肃立,表现了他当年发愿西行求法的形象。
当年著名的佛学重镇慈恩寺,今天是一个宗教场所和旅游景点。
7世纪,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前往印度,遍访名师,在当时的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师从陈那再传弟子戒贤法师精研因明,最终成为名动五印的高僧。
回到长安后,玄奘在慈恩寺等寺开设译场,大量翻译佛经,并创立学派——法相唯识宗。
647年,玄奘法师翻译陈那的《正理门论》;649年,又翻译其弟子商羯罗主的《入正理论》。原书均没有“因明”二字,都是玄奘加上的。
玄奘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纷纷给《因明入正理论》撰写注疏,也由此开始了汉传因明。其中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玄奘大弟子窥基大师撰写的《因明入正理论疏》,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
在敦煌文献中,发现有若干因明学重要文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剑英对此做了开创性研究,他告诉记者,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有两种,即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和净眼的两种因明写卷。这些新材料拓展了学术界对慈恩宗因明学的了解。
离开慈恩寺,我们驱车前往位于西安南郊的大兴教寺。
玄奘圆寂后,最初安葬在白鹿原上,后来唐高宗诏令迁葬在少陵原南缘,并修建了大兴教寺。玄奘的两大弟子窥基、圆测去世后也相继被安葬在这里,这里成了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至今,玄奘师徒三人的舍利塔仍在这里。
寺里的宽航法师接待我们,并介绍了大兴教寺的发展情况。
走入寺西的慈恩塔院,玄奘塔位于正中,其余二塔较小,分在左右。窥基塔青砖细密,叠涩出檐,共三层,第二层正中书“基师塔”三字。圆测一系因明之学失传,窥基一系是玄奘汉传因明学主流。
站在大兴教寺前,纵目四望,遥想当年,樊川八大寺院散落在这秦岭北麓一线,学者辈出,学派林立,建立了中国本土佛学。中国佛教八宗一半以上的祖庭在这附近,一座座风光优美的寺院成为学风丕振的学术重镇。
然而好景不长,各宗派随着时代变迁相继衰落。尤其是因中国因明学与唯识学关系密切,慈恩宗的衰落直接导致因明学从宋代到清代成为绝学,直到近代唯识学的复兴,因明才与之并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因明,汉传因明 汉传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