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结束了在西藏长达10年的生活回到山东,精神突然没有了方向。我曾迷醉西藏的安详,是山东让我意识到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居所。
我的灵魂要交给谁?我在痛苦中寻找着。
用了十几年时间,在山东,在孔老夫子的家乡,我像一个迷失的人突然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居所。我用过一句不一定准确的话来表达我的感受:孔子是山东人的“魂”。现在,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山东人了。
山东人是一个特征鲜明的群体,以忠诚仁厚,讲究“仁、义、礼、智、信”著称于世。那么,究竟是谁“规定”了山东人?
山东土著东夷人的“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站在“三孔”的土地上,内心充满了敬畏感和压迫感。走进“三孔”,我像进入巨大的文化迷宫,看到的是一个个神圣的影子。曲阜就是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我就是这画卷里的一粒微尘了。站在曲阜的土地上,呼吸着孔老夫子曾经呼吸过的空气,我灵感顿生,一些思绪像春天里的柳絮一样飘飞着。
孔子的儒家思想产生并成长于封建社会萌芽时期,它继承的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整个华夏大地的文明成果。也就是说,孔子是一个承前启后者,也是一个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来源于之前中华大地上的所有文明,其中,山东土著的东夷文化,是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特征之一就是“仁”。
山东的土著人就是东夷人。《尚书》记载,东方的东夷部落比较温顺,民风淳朴善良,人民自觉遵守传统的礼仪习俗,所以又号称“君子之国”,“不死之国”。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里,东方为生发之地,代表“仁”。古代“夷”与“仁”同音,说明这是一个崇尚“仁”的部落。
这种讲究“仁”的传统,经过蚩尤、少昊、大舜等,一代代传承下来。尧舜禹之前,东夷人的活动中心在胶东;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就是夏商周时,他们开始出现在山东西南部;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东夷文化就延伸在齐文化里了。
孔子的潜意识里,一定有一只凤凰在翩翩飞舞。而以“凤”为图腾的东夷人,是一个显示出“仁”的文化品格的民族。孔子在潜意识深处很向往“夷地”。《论语·子罕篇》记载,孔子想要迁到九夷地方居住。有人说:“那里很落后,如何能居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还有什么落后的呢。”追求周朝的“礼”是孔子显性的一面,而追求东夷的“仁”是孔子阴性的一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儒家,孔子,两大,汇合,贡献,东西,发现,文化儒家 孔子 两大 汇合 贡献 东西 发现 文化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