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儒家汇合东西两大文化 发现仁是孔子最大贡献(2)

编辑:秋痕 来源:大众日报
 
孔子见老子:他们聊了些什么?
34岁的时候,孔子去周朝国度洛阳拜见了老子。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会见。据《孔子圣迹图》描绘,鲁昭公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518年,孔子和南宫敬叔驾一车二马到周地问“礼”于老子。他们此行目的很明确,就是学习周礼去了。因为老子曾经做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这是一个负责藏书的官职,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熟知周朝礼仪。
河南洛阳东关,现在有条小街名叫“东通巷”。巷子北头,是洛阳市24中的一个家属院,传说这就是老子故宅。孔子和老子在这里见了面。年轻的孔子对老子十分崇敬,他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跑者可用网对付,游者可以用钓丝对付,飞者可以用弓箭对付。至于龙我却无法了解,它乘风驾云直上青天。我今天见的这位老子,大约就是像龙一样的人物了。”
此行孔子还游览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祭祀祖先的太庙、祭天地的社坛等,从而对制定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周公更加崇拜。而周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见老子回到鲁国后,除短暂离开,约10年时间,孔子没有参与大的政治活动,而是致力于授业传道,梦想着恢复“周礼”。从大的方面讲,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孔子说礼是“王之大经也”,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孔子一生都很重视“礼”,是一个“礼”的实践者。祭泰山最早的资料就保存在孔子整理过的《尚书》中,而封禅的仪式如此重要,以至于超过历代帝王登基的仪式。对于随时准备“克己复礼”的孔子来说,还有什么比封禅大典这样的国礼重要呢?
每一次到泰山,我都要在瞻鲁台上站一会儿。站在这里,豪情顿生。瞬间,人就成为一棵天地间最高的松树。乱云飞渡仍从容啊!周围小的不仅仅是山,还有天下。此刻,我读懂了孔子。有泰山的地方才有孔子,有孔子的地方才反衬出泰山,孔子不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和孔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遥遥相对的两座高峰。


关键字: 内容标签:儒家,孔子,两大,汇合,贡献,东西,发现,文化儒家 孔子 两大 汇合 贡献 东西 发现 文化
下一篇:儒家视角下的税赋与民生(1)||上一篇:儒家汇合东西两大文化 发现仁是孔子最大贡献(3)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