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好古”呢?因为古代的事情具有典型意义,有相对确定的记载,人们对于古代更可以有客观的态度,哲学家总是反思已经发生的事情,所谓夜晚才起飞的猫头鹰,历史在哲学家的视野历时不可或缺的。孔子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强调对于已经完成的事件不游说,不劝谏,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谴责,不是不去关心这些事情,而是要承认既定的事实,不游说、不劝谏、不谴责,才能使自己有比较超脱的心态。
古代的游戏或者制度,已经包含了“道” 的意义,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八佾》)投射游戏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射中兽皮,(实际上,那个皮,已经是一种象征了)人的能力各有强弱,这种差别是游戏可以进行的前提。而且,按照马融的解释,在投射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仪容,符合音乐的节拍,配以相应的舞蹈,那才是真正有趣的事情。(《论语正义》引)也有的解释认为只有天子才可以用兽皮,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替代品,而“为力不同科”则是指征用苦力也按照不同的规程。不管怎么样,孔子都是鼓吹“古之道”的。
古人,特别是古代的名言,往往经历了时间空间转换的考验,更加有权威性,《论语·微子》记载周公对鲁公说过的话:‘“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这大概是儒家宽厚思想的来源之一。“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更重要的是,理想虽然指向未来,但是历史可以成就理想,或者说,历史可以成为理想的载体。时间的积累可以使被认为好的东西越来越好(比如尧舜、周公,是孔子的梦想),而被认为坏的东西越来越坏(比如桀纣,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被人们记住的极好或者极坏,就成了批判现实的标准。在孔子看来古代民众的不足之处,当时的人都无法比拟:“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
“游于艺”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他的弟子在“从游于舞雩之下”之时也不忘提出问题,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从“游艺”中出来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投射这种游戏为君子之争提供了途径,我们今天也可以祈愿以各种没有硝烟的游戏和比赛来取代流血的战争。
“游于艺”实际上也是需要自由和闲暇的,孔子的弟子牢转述说:“子云:‘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正是因为没有具体琐碎的事务缠身,孔子才得以熟悉各种游戏和技术。“艺”作为技能,是很重要的,“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至于从政,就更不用说了。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孔子不使用灭绝性的工具钓鱼,不射杀宿巢的鸟儿,由此可见他的仁是推及动物的。
同时,孔子也强调“佚游”的快乐是一种损害性的快乐。(见《论语·季氏》)
“答” 、“问” 、“学”、“习”
《论语》以及《礼记》中的孔子出场,都免不了孔子答问或孔子问别人,特别是他的弟子。孔子首先期待甚至培育问题,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要在对方苦闷到要发怒,焦虑到要忧郁的时候才给与启发。孔子被评价为“诲人不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乐意而且能够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循循然善诱人”。
同时孔子也不回避问题,那怕是很粗陋的问题。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越是知识浅薄的人,越容易提出唐突的问题(最近南方网的“岭南茶馆”里,有人主张大学的哲学系应该停办,因为大学的哲学系不能回答他和社会提出的问题)。孔子的态度是“以无知对无知”,但是,孔子却能“叩其两端而竭焉”,凡事皆有两端(或两极),或者可以归结为两端。孔子的“话语系统”中经常出现“而”,如“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等等,当这个“而”字表示转折或者并列关系的时候,“而”的两头就是该事物的“两端”,孔子用“竭”的方法推出一个中庸的结论,正所谓“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正如很多学者已经指出过的,这是孔子的一个根本的方法。
“问”有关心、过问的意思,或者说之所以提问,是因为关心。“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孔子“不问马”不是不关心马,而是更突出马厩是人的马厩。孔子“入大庙,每事问” (《乡党》),他主张“疑思问”,而且要“不耻下问”,孔子也过问他的弟子有什么志向,对某事某人有什么看法。这些过程,都是哲学思想被激发出来的过程。可见,对哲学家来说答问和发问一样重要。
《论语·季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陈亢关心孔子有什么怪异的传闻,伯鱼告诉他孔子两次训诫自己儿子的事情,都是强调“不学”的严重后果,陈亢回来后很高兴,说不仅知道了诗和礼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君子实际上会疏远自己的儿子,显然,孔子不会主张:“龙生龙,凤生凤”,而是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可见“习”的重要性,所以要“学而时习之”。
在学、习、问答的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经典的作用,特别是《诗经》: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关键字: 内容标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