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精神家园三人谈(3)

编辑:秋痕 来源:光明日报
 
精神家园的“实然”与“应然”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际状况到底怎样?目前各种说法和姿态都有,但总的感觉是:“体检”和“诊断”未明,却开了很多“药方”。
问题的关键在于主体。谁的精神家园?你得把主体加上。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民族共有的精神归宿和精神支撑。我倾向于认为,从大体的实际来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连续不断地生存和发展,起起伏伏,并没有离开这个家园。中国人从来就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一直在支撑和引导着中华民族:过去,它曾经使我们民族辉煌过;后来,因为它本身的弱点,使我们民族一度衰落;而现在,它又支撑和鼓励中华民族重新崛起。总之,走过曲折路程的中华民族的命运,就是在不同阶段上反映着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面貌和状态。我们现在遇到的困惑,是时代性的、历史性的。困惑不应来自精神家园的丧失,而是来自对它本身的反省、更新和升华。
今天来看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就要知道,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几千年甚至几百年前的那个样子了。例如就大陆地区的文化来讲,其中既有几千年民族融汇的文化,也有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的介入,还有当代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它们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互相交融,互相结合,拧成了一股。如果没有一个历史的、现实的整体视角,看见这种情况就会迷失方向,不知其所以。
从“实然”的意义上理解“精神家园”,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片精神的大地、文化的土壤。这块土地能够容纳、滋生各种各样中国自己的东西。它在不同的季节可以生长出不同的意识形态来。不管生长出什么形态,只要是这个土地上生长的,就是它的。因此我们要耕作经营好这片土地。但是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不承认这土地的存在,只把某个季节里生长出来的作物当做家园本身,就会肢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销蚀真正的文化主体。
例如,有人说科学民主完全是西方的东西。这就是只看见了果实,却忘记了树木,更忘记了土地。依我说,五四时期引进科学和民主,是用中华民族的尺度,从西方的很多东西中挑出了适合我们、我们该做和能做的东西。西方的东西有很多,我们只挑选了这两个,如今我们又选择了法治。总体上,这种自主选择就是中华民族主体性的一个表现,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无论是五四以前还是五四以后,无论是现在的复古还是有些人的西化,其实都是中国式的思维,都是中国文化的某种反映。包括五四当年的反传统行动和鲁迅这样反传统主义者。曾有人问鲁迅:你劝青年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是什么意思?鲁迅回答说:就像我抽烟喝酒多了,所以劝年轻人不要抽烟喝酒,就是这么个意思。可见传统并不是单面的,它还有另一面,中国式的传统和反传统,都在中国传统之内。最反对传统的人,往往他本身正是受传统影响最深的人。而真正在中国传统之外、非传统的人,他倒可以宽容地欣赏你的传统。就像十九世纪末到中国来旅游的一些外国人,就想看中国人的大辫子、裹小脚、抽大烟一样,他可以用非常多元的角度来欣赏你的文化特色。只有爱中国的中国人自己,才痛感那些东西必须废除,非改变不可。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作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体,在维护这个家园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批判它,改造它。
所以要有这样的意识:作为中国人,我们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中国人做的一切,包括好的和坏的,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其间我们吸收了别人的营养,但别人的营养在我们身体里已经变成了我们的血肉,不会在我们身上长出别人的血肉来。这是一种基本的态度。就像我吃牛肉,是为了强壮自己,不是为了变成牛,也不怕变成牛。但现在却有一种情结,总是斤斤计较“营养”的来源:有人觉得,既然吃牛肉好,就应该处处学牛的样子,比如“西化”主义的态度;也有人觉得,牛羊肉吃多了坏事,就应该把它们剔除,恢复自己原来的血肉,比如复古主义的态度。这两种情结的共同根源,其实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人,尤其不了解经历史而来的中国的现在,看不到我们现有精神文化是多面的、动态的,而且还在不断融合之中。因此他们不认可现在的中国人,认为国人没有家园,需要等待谁来为他们提供家园。于是导致不少人热衷于标立精神门户,竖旗帜,拉山头,想搞精神上的“圈地运动”。但他们注定是一厢情愿、脱离实际的。
“应然”的权利与责任。在“实然”的意义上理解了什么是精神家园,把握它的实质,才可进一步思考它的“应然”。文化,说到底就是人;精神家园,说到底就是人的精神生命之所。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在精神上来自于它,依赖于它,又对它有权利有责任的那么一种存在。“家园”跟旅店监狱不同。旅店只是给人借宿一下,那不是归宿;监狱则是囚禁的藩篱,更不成为家园。所以家园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权利和责任问题。谁的精神家园,就是谁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权利和责任。
确有一个怎么看现在的中国人的权利和责任问题,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但人们在讲中华文化的时候,经常就跟中国古代文献混同起来;讲传统的时候,经常就跟已往的旧东西等同起来。这本身就是思考的毛病。毛病在于忘记了现在,忘记了达到现在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忘记了现在国人应有的权利和责任。他们说的精神家园,不是现在人们的而是古人或洋人的心灵居所;不是自己依托的精神家园,而是要求别人来皈依的心理规范。有人甚至还企图自立新的宗教,要求大家去跪拜。不管拜谁,我认为都是一种“忽悠”,是对现代人的歧视和侮辱,甚至可能是一种邪教。而任何造神运动中的获益者,都是那些神媒们,而不是神和人。
我们现在精神上遇到的问题,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危机。好多过去确信无疑的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现在似乎颠倒了,混淆了,因此有一种找不着根儿的感觉。但是,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恐怕首先要改变想问题的方式和方向,再用过去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要做到思想稳定和相对统一,其根据和出发点,应该是回到主体的自我定位。这种定位,我理解就是中华民族主体的立场,以及站在这一立场上对待精神家园的三点基本态度:一是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二是热爱我们自己的生活;三是担当我们自己的权责。(李德顺)


关键字: 内容标签:精神家园精神家园
下一篇:老子的"道德观"||上一篇:《红楼梦》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