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是什么?这好像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但仔细琢磨一下,发现其实很难对其全面准确地界定。于是我想到一个比较笨的办法,那就是想想作为一个人,我的精神家园有哪些要素,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层次和结构,状态如何,什么功能;然后再来看看我的精神家园与其他人的精神家园有哪些异同,如何和而不同;进而从个体推及他人、群体、民族、国度以至人类,看看不同层次的精神家园从要素到整体存在哪些问题,应当如何应对。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精神家园大概包含着相互交错、互动的六个层面的要素。这六个层面的要素都面临着相应的挑战与困惑,需要我们深度地加以研究和应对。
第一个层面,人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相应的生态家园感。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精神家园最现实的物质和自然基础。环境因素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会引起一定的精神困惑。例如,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忧虑和危机意识。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风暴,泥石流等,瞬间毁灭了人们的物质家园,破坏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现实基础,造成生存危机与家园感的丧失。
第二个层面,传统文化以及在其熏陶下形成的文化认同感。一定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一定的民族精神,构成了精神家园的内核,也成为每个人无法摆脱的文化之根。全球华人,之所以叫做华人,不在于你生活在哪里,而在于你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既有显性的一面,也有隐性的一面。从显性的角度来看,从一定的家族、部族、宗族、村落文化,到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例如,儒释道等三教九流交汇与互动,繁衍发展,构成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强大洪流。从隐形的角度来看,那就是民族精神,它像一种普照的光,照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它像一种弥漫的雨露,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民族文化是精神家园的文化之根,民族精神则是精神家园的价值内核。
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民族文化要素先后经受了三次大的冲击与挑战。我个人认为,“五四”的冲击是必要的和合理的冲击,没有五四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冲击就没有中国现代化,中国就无法走向现代社会;而“文革”的冲击是一种外在的冲击,是在“批林批孔”的旗帜下开展的一种莽撞的扼杀式的冲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三次冲击来自市场经济。市场原则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中介而间接或直接进行的物质能量和金钱交换。这种交换是以利益为核心,以金钱为等价物而展开的。市场经济不是要打倒传统,而是不理会传统,使之被边缘化,使之失去作用的场所,消解其功能。它从根基上取消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基础。但市场经济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应当被看做一种合理冲击。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民要富强!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市场机制。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当代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代中国头等重要的任务。
第三个层面,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政治认同感。迄今为止全世界的人们仍然是作为一定的国民而生存和活动的。所有人的物质家园和生活家园仍然不得不打上国度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印记。在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学,传统政治制度强调仁政,全社会讲礼教。辛亥革命颠覆了传统政治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海峡两岸四地呈现出不同政治制度之间并存与互动。从中国大陆的情况来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近年来,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推进法治,保障民生等执政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要求增强最大多数中国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以其引领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
第四个层面,社会的经济模式和分配体系及其相应的安居乐业感。谋得适当以致称心的工作,过上平稳而又舒适的生活,这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家园感的基本内涵。人们的谋生方式和社会地位是由经济模式和分配体系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多样化发展,社会竞争加强,社会分化加剧,人们的心理参照系也多样化了,容易在攀比中带来心理不适,造成失落感。当前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诸如“北漂”一族,“蜗居”群体,“房奴”困惑,实际上正是对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等的追问与反思。
第五个层面,家庭、亲友关系及其亲情归属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组合起来的家庭亲友关系,是每个人最直接最感性的生活基础,也是精神家园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基础。当前中国的家庭亲友关系正处于深刻的变化与重构过程之中。多年来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人口过快增长,另一方面也在深刻地改变着家庭的结构,并带来很多未曾预料过的社会问题。而在国际范围内,有人甚至由“人口红利”在中国的快速消失,进而怀疑中国社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去谋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六层面,人的自我价值取向与自我成就感。这是全部精神家园的内核,也是衡量其他所有问题的基本标准。上述其他五个要素及其评价最终都以每个人的内在价值取向来决定,每个人都有一套理想价值,这套理想价值包含着他的职业选择,包含着他的政治选择,包含着他的文化选择,包含着他的地域选择,等等。而这些“内心的价值取向”会作为一个标准群,帮助人们去认识其生存与发展状态,形成对其他各种要素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的“精神家园”。一个人最终有没有家园感,要看他的理想价值是不是在现实中得到了实现,如果得到了实现,就有成就感,也就有了家园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进步是价值多样化,而与此同时,价值多样化也给“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带来挑战。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说,他的家园感如何,取决于各种要素层次的合理有机组合。在这里,每一个要素或层次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对家园的理解,改变一个人生活当中的安定感、幸福感、信任感等等。因此,要建立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美好精神家园非常不容易,需要所有要素都是健康积极的并且彼此之间能够形成和谐有机的良好组合,要求我们要以复杂性的视野和思维来应对当前的挑战,促进当代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有效建构。(欧阳康)
关键字: 内容标签:精神家园精神家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