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鲍鹏山:孔子是一种道德信仰 我们需要他回来(2)

编辑:秋痕 来源:深圳新闻网
 
子是革命派
记者:有人认为,孔子推崇的是“愚忠”、“愚孝”,这是误解吧。
鲍:是的。论语里的“忠”,是“忠于职守”的“忠”,不是“忠心耿耿”的“忠”,我们现在说的“愚忠”,到了荀子才逐渐有,孟子都没有,别说孔子了。假设我们跑去问孟子,臣民要不要对国君忠诚呢?他会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你,觉得你是弱智。凭什么我们要对国君忠诚呢?先秦诸子百家都是阳刚之人,我是一个有人格的人,凭什么忠于你呢?如果你把国君做得好,那我也把大臣做好,我们都是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记者:那从孔子周游列国也可以看出这点吧。
鲍:对啊。如果孔子是忠臣,那就不会离开鲁国了。你跑掉了,那不是卖国吗?是“贰臣”。孔子跑了那么多国家,那就是“三臣”、“四臣”、“五臣”、“六臣”……所以说,“愚忠”、“愚孝”都是误读,“三纲五常”根本不是孔子提出来的。
记者:历史上很多人认为孔子是统治阶级维护皇权的工具。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曾写到:“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您赞同这种“敲门砖”的说法吗?
鲍:每个时代的老百姓出来造反就好吗?我们要明白,孔子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他在更大的层面上恰恰是被下层人民所需要。政治的稳定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其实,孔子并不是维护皇权的,他是赞成革命的。孔子最崇拜的七个人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些人都是搞革命的。所以说骨子里孔子就是革命派。
孔子即道德信仰
记者:有些人说,中国人存在信仰危机,您认同这一观点吗?
鲍:一个民族需要凝聚力,必须要有道德信仰。这在一般的民族是靠宗教来实现的,而中国即使有佛教、道教等也只是一部分人的信仰,不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共同信仰。我们谈到道德,有一个“前道德”,就是要解决道德之前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做个好人?比如说“好人有好报”,你会发现很多坏人得志,很多好人总吃亏。这个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是经不起推敲的。因此,我们必须把道德推到彼岸。像宗教就做到了。你为什么要做好人?因为上帝要你这样。你不这样做行不行?不行,因为你死了会下地狱,那人们就怕了。这实际给了道德一个报,只是不在现世。
记者:您是说现在有必要再次把孔子推出来?
鲍:现在需要把孔子地位抬高,因为我们需要找一个上帝的替代者。非要找孔子的缺点,那是吹毛求疵。孔子在他去世以后比他去世以前干的事情多多了。道德信仰不能由活着的人来说的,必须由以前的人来说。我们需要孔子回来。
记者:您一直将孔子与西方宗教进行对比,您同意建立儒教吗?
鲍:我不是左派,我坚决反对左派。我不认为我们的政治体制要按照儒家那套来。儒家关于政治体制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民主与法制。因此,我们要将传统的道德信仰和现在的政治理念结合起来。
孔子太远不正常
记者:可是如今,不少年轻人对孔子不感兴趣,对尊孔、批孔类的争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您怎么看?
鲍:这个不是他们的责任,是我们教育的责任。他们在中小学,包括大学阶段的教育中都不了解孔子,只能是漠视。
记者: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汤一介曾认为,“应该承认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做法对中国走向现代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您如何看待“打倒孔家店”?
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顺承,一种是批判的继承。批判的本身也是继承,因为你还是在当作话题讲嘛。
记者:那时下孔子成了很热的话题,您怎么看待“孔子热”的问题?
鲍:孔子在五四运动以前,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古代的读书人,首先要拜的就是孔子,他说话都要引用孔子的,“代圣贤立言”。各地常能看到孔庙、祭孔活动。五四以后,孔子离我们生活比较远,这是不正常的。就如我们无法想象,在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上帝离开我们几十年。(周亦楣 来源:晶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是一种,信仰,道德,回来,鲍鹏山孔子 是一种 信仰 道德 回来 鲍鹏山
下一篇:国学的高不成低不就(3)||上一篇:闲读《论语》:"志同道合"为什么没能推广开?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