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上述三句词语来喻说创造性活动的三个不同境界。其实,它们最初是被用来评说文学的,《文学小言》在举出上面三句词语之后,王国维说,“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
撰写《人间词话》的1907年,正是王国维开始不辞艰难第四次返读康德的一年,在这期间,他自然会注意到康德对优美与崇高的论述不足以用来批评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实践。因此,在同一时期写就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他尝试以“古雅”这个新的美学范畴来弥补康德“优美”和“壮美”二分法所留下的空隙。“古雅”的创作并不凭借“天才”与生俱来的原创能力,而是靠作家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所谓“苟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在他看来,“优美”和“壮美”必须“与古雅合,然后才显其固有之价值”。
要了解王国维的上述主张,我们还得先从康德的艺术论说起。康德以为,优美艺术之所以必须看起来是自然的,因为前者与某种使对象成为其所应当成为的东西的规范完全契合,同时艺术家又无须费力按照某种既有的典范来创作,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心意能力(Gemütskrafte)既不受主观因素(感性)也不受外在规范的束缚,因而是自由的。艺术家的自由基于他只是听从于居于自身当中的自然的召唤,而不受制于外在的人为力量。用康德的话来说,“正因为艺术家的才能作为与生俱来的创造能力,其本身是属于自然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天才是天赋的心意状态,通过它自然为艺术制定规范”(上引书,第307页)。在这里,康德所说的“自然”与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以及“自然”之境显然有所不同。康德的“自然”如同卢梭一样,更多地是指道德理想中的自然状态,这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在外在世界意义上的“自然”并不在同一个层面。由此看来,康德所谓优美艺术必然看起来是自然的,其深层意义在于,自然通过艺术家这个通道达成了自身应当成为的那样,用康德的术语来说,优美艺术与自然的合目的性是完全一致的。这样一来,优美艺术作为天才的艺术并非如王国维认为的那样,是纯粹表现外在自然的艺术,相反,它是外在自然的表象,换言之,优美艺术所表现的是自然的应然存在(Sollensein),而非自然本身。在这一点上,王国维的“古雅”与优美艺术的效果是契合的,它只是与康德所说的“自然美”相区别,而与康德所说的“优美艺术”并不能分而立之。
康德说,优美艺术是天才的艺术,自然通过它为艺术制定规范,天才不受制于任何先在概念和规范,无须任何学习,其作品为他人提供了模仿的典范;而王国维却说,“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显然,在他看来,艺术家除了自身的天分之外,还应当学习既有的艺术规范,换言之,艺术家首先要有崇高的人格,而且还须有渊博的学问,“夫学须才也,才须学”(《中国名画集序》),在这之后,他才能从事创造事业。“独上高楼”是艺术家的天才所至;“望尽天涯路”则意味着创作者要极尽可能地去学习既有的规范和知识,以至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学,境界,王国维,来源西学 境界 王国维 来源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推荐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