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明朝出了个王阳明(8)

编辑:秋痕 来源:文化中国
 
 
《明朝一哥王阳明》 作者:吕峥 万卷出版公司 定价:28.00元
许多年后,当王守仁冥思苦想,追寻生命中那颗“良知”时,儿时的这段朦胧的插曲让他恍然大悟——良知天然呈现,不用去外界寻求。何为第一等事?问得好!问出了人为什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去过。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儿时那看似荒诞不经的一问。
同时,这件事也让老师和同学见识了王守仁的机智和口才。从此,纵横家王守仁在同学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经常趁老师不在教室,带领同学们浩浩荡荡跑到学校外面玩耍。这帮逃学威龙一般被分成两派,每派都有自己特制的旗帜,由王守仁统一调度。
于是一声令下,只见两派人马左冲右突,大呼小叫,变换阵形,宛若战场。
正当王守仁兴奋得手舞足蹈时,一张阴沉的脸出现在他背后,“战场”上的小朋友登时都僵在了原地。王守仁却还忘乎所以,但也慢慢觉察到气氛不对,他缓缓转身,看见了此刻他最不愿意见到的人——王华。
王华自从当了状元,便被分配到翰林院深造,每天的工作就是泡一壶茶,坐下来学习学习文件,领会中央的最新指示。
恰好这天单位没有下达文件,王华便提前下班回家,于是,王守仁被逮了个正着。
王华强压着自己想捶人的冲动,怒道:“我们家世代以读书为乐,你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名堂想干什么?!”
王守仁不服气,道:“读书有何用处?”
王华现身说法,语重心长道:“书读得好就能当大官,就像你父亲我一样,中了状元。这些都是读书的功劳。”
王守仁摇了摇头,道:“父亲中了状元,子孙后代不一定都能中状元。再说,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众人集体被震住了。
王守仁仰头看着父亲,等待答案。
而此刻,王华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10岁的小孩就有如此见识,还扬言要当‘通儒’。这真的是我的儿子吗?”
同时,他又回想起一件往事。当年上京途中,借宿金山寺。夜晚,父亲王天叙和同住于此的游客们觥筹交错,饮酒乐甚。一时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当空,风景如画。于是乎,众人决定来个赋诗比赛,各倾陆海云尔。
平心而论,这些人的水平确实不咋样。王天叙耐着性子等他们一个个把那些酸诗念完之后,一边用筷子敲碗,一边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准备来个击碗而歌。
可天有不测风云,大儒王天叙由于喝得有点高,思绪混乱,摇了半天脑袋,也没摇出一个字来。王华看着父亲额头上涔出汗来,也只有干着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守仁站了出来:“爷爷早已有诗,嘱我席间道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确属上品,众人一时自愧弗如。而王天叙和王华明白,这是王守仁为了解围而临时做的应景之作。这一年,王守仁不到十岁。
作者简介:
吕峥,85后新锐作家,笔名临川之笔。生于秦、长于蜀、学于燕,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居北京。其文笔兼具韩寒的犀利与当年明月的幽默,而其对传统哲学的深厚造诣为两人所不及。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好读的、也是最雅俗共赏的王阳明传记。作者披阅三载、增删数次,在穷尽一切办法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上,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将王阳明数起数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王阳明荡气回肠的一生。作者并未止步于写一本通俗的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并结合历史,梳理了儒家思想千年发展的脉络,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同时最大限度地使哲学部分通俗晓畅,使每一个普通读者可以真真切切地读懂、受益。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朝,出了,王阳明明朝 出了 王阳明
下一篇:调查称八成人认为存在汉语应用危机 专家呼吁保护汉语||上一篇:中华文化在东南亚:新加坡华人及其"生活儒学" (3)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