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从生命美学到生态美学(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世纪90年代,生命美学开始成为美学研究的新方向,引人瞩目。同时有人把生态美学称为大生命美学,它的根本性质是从生命的普遍联系当中来看待生命。所以不论是生命美学还是生态美学,都难以否认生命是美的重要属性,美在生命。也正是因为这样,有必要将生命美学和生态美学一同来讲。
从生命美学到 生态美学的美学探索
从生命美学到生态美学的美学探索,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世界都有很大的启示。生命美学叫life aesthetics。因此在讲生命美学之前,不妨来看看生命这样一个概念、范畴。研究生命科学的人都知道生命是一种高分子核酸蛋白体与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这是《辞海》给出的解释。但是,如果放到生态美学当中来看的话,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则不妨更大气一些。像《周易》谈“天地之大德曰生”,即讲天地酝酿了那么长时间,在漫长的时空当中创造出了生命,这就是大德。由此看来,生命美学、生态美学应该是美学诸形态当中的重要支脉。
生态美学何以成为美学的一种重要的形态?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柏格森,他在《创造进化论》里讲:生命是从物质里面逃逸出来的一种自由奔放的力量,是一种冲动,以精神的方式突破物质的重围。所以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悲壮的,生命的自由其实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存在主义也指明,生命的过程有生老病死,特别是死亡与生命作为一个相对应的哲学概念,它是一个我们理解生命的背景,即哲学家所说的向死而生。不论是科学、医学、哲学、美学,都离不开生命这个话题。生命美学当初之所以提出来,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在人类的文化领域里、美学领域里占主导位置的精神美学的一种挑战,或者说是一种反思。
生命美学和精神美学 有什么样的差异
生命美学和精神美学有什么样的差异?西方的美学从诞生之初,就和西方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实美学是从哲学当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在西方哲学古典的本体论时期,人们更多追问宇宙是怎么样的?直至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他强调、凸现、弘扬的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这样的“我思”部分,也就是说西方古典哲学发展到了笛卡尔,进入了近代哲学,他更加强调的不是本体而是主体,强调的是人主体的认识能力,主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在此得到确立,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也因此得到凸显。这意味着我们在思考“宇宙是怎么样”的之前,其实更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身。所以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不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对人自身的哲学思考开始成为哲学的主导内容。像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人本主义的哲学精神得到了充分凸显。但是大家可以设想:人并不可以简单地化约为理性,化约为思想、知识或者说认识。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是非常丰富复杂的,所以才有后来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狄尔泰讲过“我思故我不在”,完全是跟笛卡尔唱反调。还有一些人模仿这句经典的名言,提出了自己的命题,比如说“我感故我在”“我梦故我在” “我欲故我在” 。甚至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有人说“我去购物我存在”。当然这样的一个类似于公式的命题,大家都可以去置换。我国著名学者潘知常曾经提出“我爱故我在” 的命题。由此可以看到生命美学产生的背景是跟当时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认识,起到了非常大的理性解放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们的负面影响。在科学理性的作用之下、影响之下,我们今天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了非常大的发展,但一些负面的效应,尤其是人自身的异化这些方面它是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的。
生命美学的提出,是和以精神、意识、思维、思想等为核心构成的一种文化精神相联系的,体现出一种反思的特征,所以,生命美学又把精神美学拒之门外的东西放进来了。比如柏格森对生命哲学的强调,比如弗洛伊德对人的潜意识的生存心理的揭示。


关键字: 内容标签:美学,学到,生态,生命美学 学到 生态 生命
下一篇:儒家的司法文化(1)||上一篇:儒家的司法文化(2)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