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朱子家礼的现代演绎(2)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政协报
 
朱子家礼的生命力
从朱子对古礼的改造和重建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子对待传统的做法是: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对待传统,朱子怀着一种敬畏的热爱,他高度认同传统的价值,并以承传传统为己任。我们来看朱子思想的展开,他所依傍的主要是传统的儒家经典文献,而他展开思想的主要方式则主要是“述而不作”。“述”,实质上就是借用传统的思想与理论资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是传统的延伸,而不是另起炉灶。这证明,他的方法论与他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这是“道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但是继承传统并不是拘泥于传统。传统在朱子那里是活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朱子思想的展开是以传统的经典文献为依归的,但是,这种展开并不是重复传统,复制传统,而是用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传统的经典作出全新的与时俱进的诠释。朱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决不纠缠于对过去思想资料的评判和争论,而是高屋建瓴地用新方法新观念对传统和经典作重新解释。当然,这种新解是以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把握为基础的,是言之有理和有说服力的。这要以博学和通达为背景。
由此出发,我在研究《朱子家礼》时就想,朱子的家礼、宋代的家礼,这样传统的东西到现在还有没有生命力?我们今天还有没有可能恢复它?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当今中国社会西风盛行,西俗泛滥,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还有自己的礼,包括婚礼。现在青年人结婚都采取了西式的婚礼,而不知道我们中国还有自己的婚礼。中国的婚礼是非常典雅的,它的内涵是非常深刻的。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推行传统儒家的礼仪挑战西俗的泛滥,并借这个机会实现中国文化的自我救赎?
当年朱子在改造《仪礼经传通解》时写成了《朱子家礼》,有一个学生问他:“我们在把古礼拿来施行的时候,是不是要一一地按照古礼来做?”朱子是这样来回答他的:“不可能,我们不可能一一地按照古礼来做。古礼有很多我们现在已经行不通了。若干年以后,那时候的人也不可能按照我们宋代的礼来实行。”他已经预见到,将来我们也是要对他的礼进行改造,让他的礼适应我们的社会的。
试以婚礼为例。《朱子婚礼》以《仪礼——士婚礼》为基本文献予以改造。其改造的基本方法为:
一、精简程序:如删除了《仪礼》中的“问名”、“纳吉”、“醴宾”、“请期”、“飨送者”等。
二、归并:如将《仪礼》中的“妇至”,归并入“亲迎”;将“妇见”、“醴妇”、“妇馈”、“飨妇”归并入“妇见舅姑”;将“祭行”、“奠菜”归并入“庙见”。
三、精简程式:《仪礼》中的各项程序中有许多非常繁缛的程式,有的重复,有的迂阔,有的不合时宜,朱子予以大刀阔斧地删汰,使程式简洁、易行、可行。
四、新增了部分程序及程式。新增的程序为“议婚”;新增的程式为“告於祠堂”。这两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增加,它们使“婚礼之本”更加突出而易于执行。
五、与时俱进,吸纳了民间婚俗的部分内容,如“铺房”,如“言定”。
经过朱子的改造,其婚礼的主要程序为七项:议婚、纳彩、纳币、亲迎、妇见舅姑、庙见、婿见妇之父母。
朱子作《家礼》,是其将“天理”与人间对接的一个重要尝试,是其将形而上的理学思想世俗化的一次社会实验。可惜《家礼》一书刚写成便因失窃而失传,直至朱子去世才重新露面。所以,《家礼》成书以后是否在社会上实行过,现在还无足够的史料予以印证。但是,朱子去世以后,《家礼》一书复出,立即被大量传抄、翻刻,可以证明,它已经很快地被社会、被民间、被官方所接受。但是,由于史料匮乏(这种草根类的民俗文化,很少受到官方与文人的重视)我们依然无法确证其在民间实行的具体情况。庆幸的是,近年在徽州发现的一本家族史志——《茗洲吴氏家典》,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茗洲吴氏家典》是一本记载清代徽州府休宁县虞芮乡趋化里茗洲村吴氏家
族世传“家典”的著作。作者吴翟,字青羽,号介石。吴氏乃休宁世族大家。《家典》撰写成书先后经历过九至十代人的酝酿与努力(刘梦芙《茗洲吴氏家典点校前言》),直至吴翟定稿成书,时在康熙五十二年。由此可知,吴氏家典在吴氏族中实行当有百年之久。
《家典》基本是对《朱子家礼》的演绎与发挥,故窦容恂在其《序》中说:“《家典》发明《家礼》,参义门郑氏规条,以无失紫阳本旨,且阐其义,醇而不杂。”李应乾序曰:“大要以朱子为宗旨,而旁及於近世诸大儒之书。”详考《家典-婚礼仪节》,与朱子婚礼完全重合,《家典》只是做了一些非常具体的内容发挥与补充,如“昏书”、“告文”的具体撰写格式,拜、跪的具体程式,同时增补了各种仪式的座位及器物陈设的位置图。其对《家礼》唯一有创意的补充是,在进行合卺礼时,要歌唱《关雎》及《思齐》二首诗。
《家典》的发现,有理由使我们相信,在从明至清的一个长时期里,《家礼》曾在民间广泛施行。朱子的社会实验是由社会大众完成的,其结果则是成功的。
2009年12月,我对《朱子家礼》又作了一次大胆的社会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求证:一、时至今日《朱子家礼》是否仍有生命力;二、面对西风席卷,西俗泛滥,中华传统社会礼俗被全盘西化的社会现实,代表本土文化和传统的儒家婚俗,是否可以对全盘西化发起一次挑战,以寻得中华文化自我救赎的一席之地。根据朱子编修《家礼》的成功经验,我尝试对《朱子家礼》“婚礼”作现代化的改造。改造的原则如下:
1.大本大原严格遵循朱子之教而不敢稍有违背。
2.删繁就简,尽量使繁缛的仪式、程式能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心理习惯。
3.尽可能地吸取西式婚礼的精华,为我所用,使之融入中华古典式婚俗之中。
4.使朱子婚礼的现代版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
《朱子家礼-婚礼》现代版,具有如下特点:
1.现代版婚礼对朱子婚礼进行浓缩处理,把原本应该发生在几天、几个月的各项典礼仪式集中到一个晚上来展示。故现代版将朱子原版的“议婚”、“纳彩”等七个程序压缩为“纳彩”、“纳币”、“亲迎”三个程序。其中又以“亲迎”为重点,故又将“醮子礼”与“纳雁礼”插入其中。
2.强调告于祠堂(祖宗)及新人父母在婚礼中的主导作用,以示中式传统婚礼与西式婚礼的不同之处。告于祖宗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而且是两个家庭、两个家族之间的事,一对男女结为夫妻,就意味着必须对这个家庭、这个家族负起传承传统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西式婚礼有证婚人制度,中华则无此传统。故现代版保留了交换婚书的仪式,象征着一种契约和保证。同时现代版吸取民间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的习俗,以示中华传统以天地、祖宗、父母为证婚人,更显庄重与意蕴高远。
4.亲迎礼中,除了告于祖宗外,突出了醮子礼,使父母之命在大庭广众之中得到确认,同时也是新人对父母、家庭、族群和配偶的责任所做的承诺得到确认。
5.亲迎礼中,突出了纳雁礼,这是为了宣示婚姻阴阳和顺和忠贞不二的古训。当然,这一仪式,也使得婚礼的观赏性得到加强。
6.亲迎礼中,新增了行交杯礼,即古礼中的合卺礼。此礼乃是为了匡正当下婚礼流行之西俗所谓“交杯酒”而设。西俗所谓交杯酒不伦不类,考无出典,实乃恶俗。由于交杯酒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象征意义,所以我遍考群籍,从《东京梦华录》中检出北宋民俗中交杯酒之典式,将之复活。现在的交杯合卺之礼既不离古,更典雅也更名实相副,其观赏性与象征意义得到充分体现。
7.现代版吸取了西式婚礼中拥抱、亲吻的内容,并以此为全部仪式的终结之点,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习俗,并将典礼推向高潮。
2009年12月5日,我以犬子朱祁为实验对象,在上海西郊宾馆举行了一场现代版的朱子婚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引起极大反响。这场婚礼的成功说明,时至今日,朱子婚礼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复活是可能和可以预期的。中华传统的礼俗文化,完全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西俗铺天盖地的压迫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的空间。
演讲人:朱杰人
演讲人简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兼任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经学。作为古典文献学、先秦及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朱子及朱子学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关键字: 内容标签:演绎,朱子演绎 朱子
下一篇:毛佩琦眼中的中庸之道(1)||上一篇:毛佩琦眼中的中庸之道(3)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