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子可以做到中庸,这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能够随时随地都掌握原则,是因为他有君子之德,他有了这种修养,他了解了事物的道理,他掌握了处理事情的方法,他了解了自然规律。小人为什么不能做到中庸呢?小人反中庸,是因为他有小人之心。什么是小人之心?小人之心无非是为了私利,为了一己,为了小团体,他可以无所忌惮,他为所欲为,他不受约束,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中庸是处理事物和个人品德的能力,中庸之道更是一门学问,把握中庸之道,是既简单又是不简单的。《中庸》说,“夫妇之愚可与知焉”,意思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普通的男女,都可以做到中庸之道,“中庸”的原则每天都在。所以“中庸”是容易的。比如说,日常生活中的做饭,烧的时间长,饭会糊;时间短,饭会生,只有烧得正合适才是最好的。家家户户都会做饭,做得好吃,又软又不硬,这是“中”。所以说,“中”很简单,每个人都会“中”。不过,“中”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中庸》说,“及其至也”,在“中”的最高原则上,圣人也会有所不知。比如治理天下的大圣人,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有时也难以掌握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是做人的修养。尽管中庸之道很难,但是大家还是可以学会。因此,孔子说,“舜其大知也,而好察迩言”,舜是有大智慧的,他好问,不懂就问,并且喜欢听身边的人给他指出问题;他对于别人的小缺点可以忽略不计,对别人的优点却不断地表扬;他经常抓住周围的东西,控制其既不向左,又不向右发展,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之道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的。我们完全可以每天得到一点点本领,每天理解一点点道理,逐渐积累就可以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孔子认为,学习中庸和我们平常的学习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孔子说,有些人对于智慧,对于知识,“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有的生下来就知道;有的是通过学习知道的;有的是有了困惑,解答不了,才去学。但是,不论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最后的结果都是“其知一也”。他们要达到的最终点,所要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样的。“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你的能力可能有大小,你的智慧可能有高低,有人聪明有人愚笨,但是你不要因为聪明就不好学,不要因为愚笨就不学习。只要你肯学习,不论是聪明人还是愚笨人,最后都能达到掌握中庸的境界。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这个“知”是“知识”的“知”,意思是你好学,你就可以是有智慧的人。古代有一个道德原则叫礼义廉耻。孔子又说,“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你要勇于承认错误,承认了才能改正错误。所以,孔子就鼓励大家努力学习知识,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中庸之道。“知斯三者,则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哪“三者”呢?第一是“好学”,每个人要好学;第二是“力行”,不能光说不做;第三是“知耻”,懂得廉耻。
孔子说,好学、力行、知耻,这三件事情都做了,你就知道怎么样修身;知道了怎么样修身,你就知道怎么样管理别人;知道怎么样管理别人,你也就会治理天下国家了。只要通过学习,都是可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孔子要求每个学习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多学,要多问,要思考,这是孔子给我们提出的学习之道,也是如何掌握中庸的学习办法。孔子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刻苦学习的方针。他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你学一遍,我学百遍;你学十遍,我学千遍。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就是傻子,你也会聪明;就是弱者,你也会变成强者。我希望大家把这个话记住,“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学习要坚持下去,要持之以恒。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庸之道,眼中,毛佩琦中庸之道 眼中 毛佩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