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随着国学的文化热度越来越高,在国学热中的一些现象,出现了变味的趋势。两年前,北京某名牌大学曾经开办了一个“国学老板班”,搞成了少数精英人物的活动,它一年的学费就要2.4万元,每月才上一次课,连老板精英们也惊呼,怎么算也不该有这样的天价学费。这个“国学老板班”受到文化媒体的批评——把文化变成奢侈的东西,根本上失去了文化的属性,令其变得功利化、商业化,这就会让文化丧失掉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性灵、丰富心灵世界、培塑高洁灵魂、提高人生幸福感的作用;文化若照此发展下去,便是文化的末路。
可谓是无独有偶,现在又出现了天价“国学班”。今年6月,湖北某高校的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学院联合开办“乾元国学讲堂”,由近20位博士生导师执教,传授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髓,招收的对象是所谓“社会中坚”人群,这个班一年只上24天课,总收费达2.8万元,平均一天的学费高达1000多元。这又一次让人感到了国学热日益商业化的气息。
有媒体曾刊登过一篇《焦虑成为文化红利的分配依据》,批评当下我们的文化的焦虑处境——民族文化之根的国学研究日趋商业化,“‘国学衰微,拯救民族文化’的焦虑,倏然变成了‘如何才能靠国学牟利’的焦虑”,在商业功利面前,文化正在失去它的尊严。而今,这些国学热中商业化倾向正在变成“靠国学牟利”的现实。一些清醒的文化学者严肃指出,当下这场国学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国学成了物质消费,偌大的国家只有一个或者几个读国学的品牌,这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
国学热中的某些商业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商业消费时代,文化往往摆脱不了日益被边缘化,被当作一种工具的命运,这时文化往往成为了流行的玩意儿、成了时尚的东西。中国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化不是余兴消遣,不是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品。当国学日益成为一种消费的对象、炒作的对象和工具的对象时,国学便有了这种变味的危险。因此,对待国学、对待经典,需要有一个文化的态度,需要有一种精神信念,需要有一种欢喜心和敬畏心。我们应该警惕,国学热的变味,变成时尚的东西,变成“炒作”和“追星”,变成奢侈的东西,变成牟利的工具,最终与我们复兴和弘扬国学这样的文化初衷背道而驰,远离了继承、创造的文化精神目的。
作者:袁跃兴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变味,国学变味 国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