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宋书房,行走中的中国版刻古书之旅_-版刻-建阳-书籍

编辑:洪镁 来源:古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许是一座座在风雨中屹立千年仍存的建筑庙宇,或是一件件深藏古墓老宅中不见天日的金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许是一座座在风雨中屹立千年仍存的建筑庙宇,或是一件件深藏古墓老宅中不见天日的金石瓷器,更或是一本本束之小楼高阁,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优雅暗香的中国版刻古书……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华夏文明千年悠久的勃勃生命力。

中国版刻古书的发展过程、品类及留存精华

中国版刻的起源,始于唐代的民间刻版印刷术。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传播全靠人们抄写,费时费力。经过我们祖先长时期的钻研,到了八世纪前后,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几百部几千部的书可以一次印成,书籍的生产量,比过去手写本时代,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早期的刻版印刷术是广大市民阶层传播文化的有效工具。比如,民间需要的歌曲、日历、韵书,就首先印刷流通。唐时白居易的诗,人民大众都欢喜歌唱它,元徽之为白诗作序,曾说有人拿白诗印本来换取茗酒。到了九世纪初,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和四川民间都刻印日历。

寺院和佛教徒们也很早就利用民间新兴的刻版印刷术,作为宣传佛教的工具。除了捺印的小块佛像以外,有时刻些大张佛像和律疏。唐末司空图为洛阳敬爱寺僧惠确写的雕刻律疏文,曾说印本共八百纸,可见那时已有寺院施舍用的律疏印本了。

唐代刻版印书,只限于广大市民阶层常用的通俗书和佛教经典。到了五代时期,皇室和士大夫们需要的书籍开始刻印。

五代时冯道看到吴蜀之人鬻卖印版文字,种类不少,但没有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需要的书籍,因和李愚等建议政府国子监校刻经典。公元932年即后唐长兴三年开始工作,先刻九经,后及他经和经典释文等书,到公元953年即后周广顺三年校刻完毕。这就是宋人所称的旧监本,可惜后来都亡失了。

版刻印刷经历了唐、五代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繁荣扩大,出现了区域刻书繁华特色。不同地域的版刻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按照地域划可以分成浙刻本古书、建刻本古书、蜀刻本古书等几个地区的版刻古书。

浙刻本古书

浙刻本是宋元时期浙江地区刻印的书本,以杭州为代表的浙江地区为刻书中心之一,公私刻书发达并影响周边地区。刻本避讳比较严格,校勘颇为精审,比如《儒门经济长短经九卷》宋刻本。北宋国子监翻刻的五代监本十二经,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以及大规模地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和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些书籍,多数均送杭州刻版。此外浙江还刻有许多民间流行的话本小说和杂剧南戏。

建刻本古书

建刻本是福建省建阳地区刻印的书本。福建建阳,地处闽北武夷群山中,盛产竹木,造纸工业非常发达。十二世纪初,建阳麻沙崇化两坊书肆印刷经史百家和唐宋名家诗文,比如《邵子观物》(宋吴坚福建漕治刻本)。除此之外,书肆主人和当地文人合作,还编印了许多适应科场需要的大型类书和市民阶层日常参考的医书、百科全书。

宋末平话小说盛行,建阳书肆印刷了武王伐纣、乐毅伐齐、前后汉、五代史、宣和遗事等书,对后来历史小说的加工和再创造起了促进作用。入明,建阳书肆刻印的戏曲、小说和其他通俗书籍,风行四方,有增无减。十六世纪中叶,刘龙田、熊冲宇、余象斗等书肆印刷的书籍,门类更多,销路更广。这一出版中心,直到清初,才逐渐衰落下去。

蜀刻本古书

蜀刻本指四川成都、眉山刻印的书本。蜀本的特点是:开版弘朗,字体遒劲,结构架势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没有书耳,版心下端多有刻工姓名;纸张洁白,校勘精当,如《三苏先生大全集》(宋刻本)。

公元971年即北宋开宝四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五千余卷,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巨大的出版工作,蜀刻本由此得名。到了十二世纪左右,这一刻书中心,逐渐向眉山发展。成都眉山地区刻印的书籍,一面把中央政府颁行的标准本很快翻印出来,如现有传本的蜀刻周礼、春秋、礼记、孟子和史记、三国志、南北朝七史,都是根据监本为底本。此外李太白、李长吉、孟东野、刘梦得的诗歌,苏老泉苏东坡父子、秦淮海的散文以及许多地志、医书、类书都有蜀刻本。到了十三世纪中叶,成都眉山和四川其他地区,遭受元兵大肆焚掠,因此,流传到现在的蜀刻本比浙刻本和建刻本都少得多。

宋刻本除浙刻本、建刻本、蜀刻本外,还有江苏刻本《杜工部集》(宋刻本),安微刻本的《金石录三十卷》(宋淳熙八年),江西刻本的《曹子建文集十卷》(宋刻本)等,制作也十分精良,值得细细品鉴和收藏。

明清时期版刻印刷继续发展,各地刻印的书籍,数量之大,品种之多,比之前代,超越了很多倍。

明初南京代替了杭州成为全国刻书中心。南藏和明初的官刻书,都在南京制作。南监本史书和其他书籍的补版翻版工作,也由南京刻印工人担任。十六世纪前后,南京、苏州、徽州、杭州、吴兴等地私人和书坊刻印了大量医书、戏曲、小说和其他各类书籍,刻书数量激增,销路远及国外,对当时和后代应用科学和文艺创作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明清两朝的首都北京,也是全国性的刻版中心。北藏、道藏、龙藏和明代经厂本、清代武英殿本,以及私人和书坊刻印的书籍,纸墨之精、刻印之工、装璜之美,都是前所罕见的。由于书籍大量刻印,需要纸墨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发达,棉纸、竹纸、开化纸、毛太纸等新品种不断增加,就为大量刻印书籍创造了有利条件。都说明了这一时期各地刻版印刷工作的蒸蒸日上和空前发达。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由于近代印刷术输入中国,上海、广州、汉口等地陆续铸造铅字,出版书报。古老的刻版印刷术逐步退出人们视野,成了文物古籍和收藏艺术品,走进了众多图书馆和私人藏家书房。

今天,屈指可数的珍稀中国宋版古书的留存,离不开历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人类文明的文人、学者和收藏家等文化使者的保护和递藏,至使中华优秀文化生生不息。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版刻,建阳,书籍,,版刻 建阳 书籍
下一篇:从洋娃娃到杂志封面:早期的黑人设计师是如何声名鹊起的_-洋娃娃-设计-展览||上一篇:收藏金庸:收藏一个时代的侠气与浪漫_-拍卖-价格-人民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