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考古现场出土文物清理与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上思县出土三合土棺的室内考_-顶盖-灵床-考古

编辑:洪镁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一、引言  2008年10月,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明(清)代古墓,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进

  一、引言

  2008年10月,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明(清)代古墓,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进行了现场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两口四面以白石灰为主、粗砂和粘土为辅(可能混合糯米浆)夯实而成的保护层外椁(以下简称“土椁”),内有木质一棺一椁的三合土棺椁。密封和保存程度如此完好的此类构造的棺椁,在广西来说尚属首次发现,在国内亦非常罕见。

  根据现场考察,这两口形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棺椁应属夫妻合葬的对子墓。首先发现的M1棺形体较小,“土椁”长约240厘米,宽约90厘米,高约110厘米,墓主人是女的可能性较大;其后发现的M2(图一)棺形体较大,“土椁”长约250厘米,宽约110厘米,高约140厘米,墓主人可能为男性。根据国内已发现类似墓葬形制出现年代的研究结果,初步判定此墓葬属于明中期至清早期。

  2008年11月29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上思县文体局和文物管理所有关领导和业务人员,组织人员将两口棺椁从发现现场移至上思县文管所新腾出的一间库房内。在移动过程中,M1棺不慎发生渗漏现象,大量棕褐色的不明液体从底部漏出,液体重量约在10kg(10000ml)左右。渗漏的这些液体应该是埋藏环境渗透进棺椁的水份,同时这些渗漏液体也透露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液体没有异味,或许棺内遗体依然保存完好。因此,需要尽快做M1棺的室内考古清理与保护的准备。

  

  二、室内考古现场清理与保护前的准备

  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委托,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组织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湖北荆州文物保护技术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业从事文物保护技术的有关专家,对2008年10月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出土的“明代”三合土包裹的棺椁,进行抢救性的室内考古清理与出土文物保护处理。

  由于成功的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不仅能为考古学、文物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保留重要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信息,而且对后期室内文物科技保护工作产生着直接而且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现场出土文物的科技保护,将会为今后室内文物保护明确方向、减少失误、降低成本,也为更长久地保存文物创造有利条件。

  考虑到考古发掘本身可能存在的不可预见性和发掘现场可能出土文物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出土文物所存在的保护技术的复杂性,在了解考古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进行保护处理所应采取必要的相关措施之后,需要在考古发掘或室内清理前,根据考古发掘对象的时代特征、构造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出土文物类型,着手预先制定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方案,这样也有助于考古现场出土文物进一步开展科技保护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另外,出土文物保存状况的优劣与保存环境密切相关,受埋藏环境的温湿度、空气流通和微生物活跃度影响较大,而且相对封闭的环境有利于文物的保存,与外部大气有接触或部分相通的埋藏环境,最不利于文物的保存。从已有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来看,埋藏环境密闭且与外部环境介质几乎没有交换的墓葬、遗址,出土文物的保存状况要比相反条件下的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好得多。因此,采集分析墓葬或棺内的气体样品,进行空气质量分析,将有助于研究判断墓葬或棺内的温湿度、空气流通、微生物活跃度以及密闭情况,进而确定可能出土文物的保存状况和腐蚀腐朽的程度,有利于对出土文物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

  在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形成统一的理念和操作认识基础之上,按照广西和国内其他地区已发现此类墓葬的结构特点和时代特征,结合棺内可能的出土文物的保护要求,先期制定了“广西上思县出土三合土棺的室内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并先期做了M1棺渗漏液体的分析检测。

  “预案”初步确定为场地除尘消毒、打探眼采集分析棺内气体样品、开挖探槽探明三合土厚度和内部棺木位置与构造、开启“三合土椁”上部顶盖、开启三合土内的棺木顶盖、清理棺内出土文物等6个步骤。

  

  三、M1棺室内清理与出土文物现场保护

  (一)M1棺渗漏液体的分析测试

  M1棺渗漏液体的分析检测委托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完成。

  1、样品制备及测试条件

  (1)取30ml墓葬水,用真空(真空度0.085MPa)干燥加热至约40℃,直至水分消失,用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测化学成分,谱图中已去掉C和O(因为所用胶带含有C和O)。

  (2)取20ml墓葬水,涂抹于载玻片上,热风吹干,用日本理学DMAX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无机成分测试,扫描范围为5-90度,扫描速率10/min。射线源为CuKɑ,波长1.54056,运转功率50kV×200mA。

  (3)取20ml墓葬水,涂抹于载玻片上,热风吹干,用Thermo electron Nicolet8700 FT-IR进行有机成分测试。按照GB/T6040-2002样品和背景的扫描次数:32次,波数范围:400-4000cm-1,环境条件:21.6℃、38.4%。

  2、分析测试初步结果

  SEM-EDS分析结果表明(测试部位如图二所示),1号棺渗漏液体中的无机物化学元素主要组成成分为K、Na、Ca、Si,另含有少量S、Mg和Cl(分析结果见图三及表一)。

  XRD 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渗漏液体干燥后残留物的物质成分主要是CaCO3和SiO2。

  红外谱图的初步解析结果表明,C-H-键的谱峰较为明显,但是含量不高,说明存在有机物质;没有检测到含N的基团,表明渗漏液体中不含蛋白质,或氨基酸的物质或含量极低。另外检测到了磷酸根,表明渗漏液体中有磷酸盐。

  (二)M1棺室内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前的预案

  根据现场考察结果,参考以往同类型墓葬的发掘情况,初步将夯“三合土”的M1棺的室内考古清理与保护过程确定为场地除尘消毒、棺内气体取样、“土椁”开挖探槽、开启“土椁”顶盖、开启木棺顶盖、清理棺内文物等6个步骤。

  1、主要保护清理工具和材料

  (1)工具及设备

  木工凿(开挖三合土层探槽,长度大于20厘米);电圆锯(切割三合土层,最大锯深达20厘米);工作台(长×宽220厘米×180厘米的方桌);大号的平头改锥(用于撬拧);木工榔头(用以起棺木钉子);竹、木楔子;斧头;钢管三角架及倒链(吊运“土椁”顶盖,吊装重量大于3吨)。

  (2)试剂与器皿

  福尔马林、医用来苏水(环境消毒用),市售纯净水,医用乙醇,防霉灭菌剂(异噻唑啉酮)。不同容量玻璃和塑料试剂瓶、烧杯、吸管或大号胶头滴管,塑料洗瓶等。大号注射器及乳胶管。

  (3)其他辅助材料

  医用一次性口罩、乳胶手套,中性滤纸、脱脂棉、胶带纸,收集样品所需的螺口瓶及封口袋,起取文物时所需的托板(胶合板)。包装材料:聚乙烯薄膜塑料、高丽纸或宣纸;30~50毫米厚度海绵;

  2、M1棺室内考古清理及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处理

  (1)场地除尘清洁与消毒

  有机质文物的安全需要洁净的场地和相对无菌的环境条件,因此需要清洁场地和对室内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拟采用医用来苏水喷洒地面,然后使用医用紫外灯灭菌处理。

  (2)棺内气体取样

  拟采用电钻从拟开挖探槽部位打眼的方法,待电钻钻通木棺的瞬间,用外接大号注射器的充满纯净水的乳胶软管通入棺内,然后用注射器抽空排尽纯净水,随即换另一大号注射器伸入软管,抽取棺内空气样品进行分析。此种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证样品遭受的污染程度低。

  (3)“土椁”开挖探槽

  在清洁消毒后,为探明内部木棺棺盖位置,以保障后续准确开启“土椁”顶盖,拟采用电圆锯锯切加木工凿凿挖的方式开挖探槽(如下图四所示)。

  (4)开启“土椁”顶盖

  通过开挖“探沟”后探明内部木棺棺盖位置以及侧面的“土椁”灰泥夯层厚度后,拟沿棺盖下沿处设计锯切“土椁”顶盖的锯切线,并按照设计的锯切线(如图五黄色实线所示:水平线根据木棺盖走向确定)进行切割。

  ①棺盖平整无突出构造时的开启方法

  按照图五中所示黄色实线,使用电圆锯进行切割。切割时注意控制切割深度在距离棺侧板约1cm,“土椁”周边锯切完成后,采用周边按一定距离分布钉竹木楔子的方法,将“土椁”顶盖直接顶开,然后采用人工或倒链方式搬移。

  ②棺盖有突出构造时的开启方法

  使用电圆锯进行切割时注意控制切割深度要达到木棺侧板,“土椁”周边锯切完成后,如果有未能完全切割到木棺侧板的现象存在,亦可采用钉木楔子的方法使“土椁”顶盖与“土椁”侧板分离的方法。

  移取“土椁”盖时,根据现场情况和“土椁”盖重量,必要时可按照图5黄色虚线或红色虚线分成2块或4块搬移。

  (5)开启木棺顶盖

  如果木棺顶盖是采用铁钉钉盖时,首先沿棺盖下沿与棺侧板的缝隙处,采用打普通木楔的方式将棺盖顶开,然后使用工具将钉子起出,最后开启木棺盖。

  如果木棺顶盖是采用卯榫结构时,在尽量保证不破坏卯榫结构的前提下,仍采用沿棺盖下沿与棺侧板缝隙处打普通木楔的方式,将棺盖顶开开启木棺盖。

  (6)清理棺内文物

  木棺盖开启后,应迅速清理棺内文物。

  由于M1棺在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扰动,将根据墓主人遗体完整与否及现场文物扰动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①遗体及文物保持较为完整时的清理

  A.遗体及棺内文物已扰乱

  采用塑料布从遗体下方兜底的方式,人工提塑料布将遗体抬出仰面放置于工作台上。

  在做必要的清洗、消毒等处理后,从正面将遗体所穿的衣服解开并铺陈于遗体身侧,然后采用塑料薄膜或宣纸等包装材料铺在遗体和衣物表面,再将海绵覆盖于其上后,小心翻转遗体,翻转后再从遗体背面将所穿的衣物脱除下来。

  脱除下的衣物等纺织品文物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密封保存于避光安全之处。

  遗体交由医学专家进一步处理。其他文物根据保存情况做相应保护处理。

  B.遗体及棺内文物未被扰乱

  亦可采用塑料布从遗体下方兜底的方式,人工提塑料布将遗体抬出,在做必要消毒处理后迅速将遗体进行X光透视拍照,以保留文物原始位置等信息资料。

  X光透视拍照并在工作台上做必要的清洗等处理后,与遗体及棺内文物已扰乱时的处理方式相同,进行遗体所穿衣服的脱除、遗体保存以及其他文物的保护处理等工作。

  ②遗体未能保存时的清理

  A.遗体高度腐败及棺内文物已扰乱

  此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大,处理也极为复杂麻烦。

  腐败尸身保留的价值已不大,但需要小心将人体骨骼从遗体所穿的衣服中取出并不损伤衣物,仍需要认真记录可能发现的随葬文物的位置,还需要保证完整提取人体骨骼。

  取出人体骨架或骨骼后,根据纺织品衣物的保存状况,若保存状况良好,则尽快清洗消毒后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密封保存于避光安全之处。若保存状况不好,就需要小心动手清理,但也应该尽快清洗消毒后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密封保存于避光安全之处。

  B.遗体仅剩余骨架及棺内文物被扰乱

  首先拣取骨架和棺内随葬的文物,做好记录。

  然后根据纺织品文物的保存状况,尽快提取并清理、消毒后包装保存。

  3、其他注意事项

  若棺内有较多积液存在,则应调整上述方案。一方面需要采取托板方式清理文物,然后设法清干积液后再做相应的保护处理;另外,在清理文物前要注意提取积液的样本。

  整个现场处理过程中,应完整做好记录工作。

  现场处理过程中,棺内可能还会存有液体等物质,要注意采集棺内液体等物质的标本,以供今后的研究利用。

  (三)M1棺的室内考古清理及出土文物现场保护

  1、场地除尘清洁与消毒

  采用医用来苏水喷洒地面的方法清洁场地并对室内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另外,室内与外界通透的地方均使用聚乙烯薄膜塑料封贴,玻璃门窗部位使用防紫外线的布帘遮挡。

  2、棺内气体取样

  采用加20厘米长的钻头的电锤打眼后采集了棺内气体样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保护技术人员临时调整了棺内气体取样的方案,采用三通管分别连接乳胶软管(用于伸入棺内导引气体)、大号医用一次性注射器(用于抽气换气)、储存气体的容器(用于收集棺内气体)进行棺内气体取样。

  因外棺由于“土椁”破裂可能气体已经遭受“污染”,因此直接采用电钻钻入内棺采集棺内气体样品的方法。电钻打通的一瞬间,将连接三通管的乳胶软管另一端迅速通入棺内,然后通过注射器端的抽气与换气、排气的过程,将棺内气体收集到用于存储棺内气体的容器(气球及大号医用注射器)内。

  3、三合土“土椁”开挖探槽

  对三合土“土椁”进行开挖“探沟”(探槽),是为了探明三合土“土椁”的厚度和内部木“棺”的位置与构造,为下一步切割棺外的三合土“土椁”顶盖做好准备。

  按照“预案”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共在三合土“土椁”的两端面和一外侧面开挖了4条探槽(图六),明确了内部木“棺”位置与构造。

  4、开启“土椁”顶盖

  根据已明确的内部木“棺”位置与构造,对开启“土椁”上部顶盖的预案进行细微调整,决定沿着已探明的木“棺”顶盖的上侧表面利用电圆锯环形切割(图七),随后钉竹、木楔子将“土椁”上部的“顶盖”与侧面下半部分支顶分离。分离后,使用倒链,将“土椁”上部的“顶盖”吊离原位。

  同时,为了保障安全起出木“棺”顶盖,利用电圆锯沿棺盖与三合土结合部,将三合土环切掉宽约2厘米、深度与木“棺”顶盖厚度相等的部分。

  5、开启木棺顶盖

  根据现场对木棺木质强度的人工检测结果,保护人员认为木“棺”侧板和盖板的强度保持很好,遂调整“预案”,从两端利用撬杠将三合土“土椁”内的木“棺”顶盖撬出并搬离(图八)。

  此时发现该三合土椁棺为“棺内有棺”,“土椁”实为木制棺椁外的三合土封土,直接被三合土封土包裹的木“棺”实为外椁,M1棺的结构实为三合土封土内包裹着的一套木制棺椁,即木制一椁一棺(如图九、图一〇所示)。

  遂现场调整“预案”,采用与打开木椁盖相同的方法,将内部的小型木棺棺盖打开,可见棺内仅存人骨和少量服饰,墓主人头发保留较好,但人体和遗物被扰动后移至棺尾段部位(见图一〇)。

  6、清理棺内文物与木棺椁

  小型木棺棺盖打开后,开始清理棺内遗体、遗物以及棺椁的顶盖板。具体处理过程如下:

  (1)纺织品与人骨等的现场保护清理

  ①用三合板制作不同大小的托板,夹板上先垫薄海绵,再覆盖塑料薄膜(将在后续工作中统一使用福尔马林杀菌消毒)。清理时发现尸骨下方垫衬有灵床板,由于该灵床板保存完整且机械强度很好,遂决定通过抬出灵板床的方法,将其上的人骨和纺织品等一起取出。

  ②由于在出土现场棺木已发生翻滚且遭受扰动,棺内纺织品与人骨已发生不规则缠绕。按照纺织品类文物揭取的基本原则,首先尽量恢复棺木翻滚前遗物的摆放位置,基本可见纺织品保存较好的仅是一件外衣,初步判断质地为丝,上有花纹,部分位置颜色仍为金黄色(见图一一),初步鉴定为金线。其它宝铜钱一枚。

  ③小心抽取人骨,尽量保证“丝织品”外衣的完整性。将难以识别的纺织品残片按质地及位置集中放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发现左侧衣袖中有一把竹制折扇,折扇竹制部分保存完整,其他部分极度糟朽,另发现一枚银色金属挂饰件。

  ④当人骨和残乱的纺织品碎片清理基本完成后,取出丝织品外衣,之后在灵床板中间发现一枚压胜铜钱。

  ⑤灵床板上残留的麻布表明尸骨原来被麻布包裹。清理完灵床板上的遗物后开始清洗工作,发现其反面黏附有一枚铜钱(开元通宝)。

  ⑥初步清理所取出的遗物,对人骨做表面清理,并对头骨做X光照相检测。从丝织品外衣中清理出部分人骨,并发现右手握有纺织品。纺织品残片中发现类似包裹脚部的遗物。

  提取人骨骨架(还有极少量人骨在纺织品中)后,将其他所有有机质地的遗物集中在一工作台上,覆盖宣纸,再在工作台的两个角上用容器放置了配制50%水的福尔马林溶液(利用挥发后的甲醛气体消毒),最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以便于今后的出土文物清洗保护。

  (2)出土木棺椁的现场保护处理

  ①清理

  A.椁盖清理:用毛刷清理内表面附着的颗粒污染物,再以清水、脱脂棉擦洗表面污染物。内表面清洗后沾水贴上宣纸,由于外表面木材质地比较糟朽,所以未贴放宣纸。

  B.棺盖清理:用毛刷清理表面附着的颗粒污染物,再以清水、脱脂棉擦洗表面污染物,棺盖正面由于担心清除掉重要痕迹,所以未用脱脂棉进行进一步的擦洗处理。清理后的棺盖使用宣纸沾清水贴敷三层。

  C.灵床板清理:以清水冲刷清洗表面污染物,显露出刻槽连接的七个圆孔,形成北斗七星的图案(图一二),垫板上粘连的纺织品保留。清洗后的垫板表面沾水贴上宣纸保护。

  ②脱水定型

  根据木材保存的状况,决定使用埋沙自然干燥法将棺椁木保存在三合土内脱水定型,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外面的三合土帮助定型,而且可以利用三合土使棺木缓慢失水,以达到减少收缩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A.用宣纸垫敷在棺底和棺内部表面,以保护残存的棺底板与侧板之间的勾缝材料;

  B.用沙子填入棺内及棺与椁之间的缝隙,防止棺木在干燥中收缩变形。填入的沙子用木棍捣实,沙子与棺侧板上沿即原棺盖下部平面持平;

  C.将表面贴有宣纸的棺盖按原有的方向盖好;

  D.将沙子填入棺盖上面与椁盖内表面持平;

  E.将内表面贴有宣纸的椁盖盖好;

  F.椁盖上铺敷宣纸,再盖上塑料布,压上4个沙袋,防止椁盖变形。

  包有宣纸的垫板上下放上宣纸以帮助水分散发,其后再上下放塑料布,塑料布上再放上三合板,最后压上沙袋防止变形。

  四、M2棺室内清理与出土文物现场保护

  (一)M2棺室内考古清理与出土文物保护预案

  1、主要保护清理工具和材料

  与M1使用的保护清理工具和材料相同。

  2、M2棺室内考古清理及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技术处理

  根据M1棺的发掘清理结果,“土椁”实际上是封护木制棺椁的三合土保护层,因而在M2的发掘清理中,将上文“土椁”更名为“三合土封土”。

  参考M1发掘清理中出现木椁的情况,将M2棺的保护预案调整为“场地清洁与消毒、三合土封土开挖探槽、棺内气体取样、开启三合土封土顶盖、开启木椁顶盖、开启木棺、清理木棺内文物”等7个步骤。由于M2未遭受扰动,下面主要描述与M1预案有区别的“开启木椁顶盖和清理木棺内文物”两个步骤。

  (1)开启木椁顶盖

  首先用电圆锯沿椁盖与三合土结合部,将木椁周边的三合土封土侧板环切掉宽约2cm、深度与木椁盖板厚度相等的部分,以利于木椁盖的开启。

  根据木椁强度人工检测的结果,可采用从两端利用撬杠将木椁顶盖撬出并搬离的方式。若木椁的强度保持较差,则需要将木椁顶盖两端外的三合土封土侧板用电圆锯进一步切割,然后采用打普通木楔的方式,将木椁盖顶开并搬移。

  (2)清理木棺内文物

  ①遗体及棺内纺织品等文物保存较好时的清理

  A.现场立即保护处理

  参照M1内发现灵床板的情况,M2的遗体及文物可根据灵床板的强度,直接采用人工将遗体和灵床板提取于工作台上,其余则采取与M1相同的处理方法。

  B.X光透视后进行保护处理

  除采用将灵床板连同遗体及文物从下方兜底方式提取后进行X光透视拍照的方式以外,其他保护处理方法同M1。

  ②遗体未能较好保存但棺内纺织品等文物保存较好时的清理

  A.遗体高度腐败但棺内纺织品文物保存较好

  腐败尸身很难保留,但需要小心、完整地将人体骨骼从遗体所穿衣服中提取,还需要认真记录可能发现的随葬文物的位置。

  取出人体骨骼后,若纺织品衣物保存状况良好,则尽快清洗消毒,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密封保存于避光安全之处。

  B.遗体仅剩余骨架但棺内纺织品文物保存较好

  首先拣取骨架和棺内随葬的文物,做好记录。然后根据纺织品文物的保存状况,尽快提取并清理、消毒后包装保存。

  ③遗体及纺织品文物均完全腐败但外形保持完整

  尸身完全腐败骨架散乱但纺织品衣物未完全老化时,应该首先对纺织品衣物进行预加固处理,然后在不损伤纺织品衣物前提下小心将人体骨骼从衣服中取出,并认真记录可能发现的随葬文物的位置。取出人体骨骼后,根据纺织品衣物完残状况,小心动手清理并尽快清洗消毒,再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密封保存于避光安全之处。

  尸身完全腐败骨架完整未散乱,而且纺织品衣物基本“灰化”难以处理时,在对纺织品衣物进行预加固处理后,暂不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处理,但要将灵床板连同遗体及文物抬出,在做必要消毒处理后迅速移送进行X光透视拍照,保留文物的原始位置等信息资料。

  3、其他注意事项

  同M1保护清理预案相同。

  (二)M2棺室内考古清理及出土文物现场保护

  M2棺室内考古清理与出土文物现场保护,在场地除尘清洁与消毒、三合土封土开挖探槽、木棺内气体取样、开启三合土封土顶盖等方面,均与M1棺的室内考古清理与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方法和步骤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1、开启木椁顶盖

  保护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对木椁强度的人工检测结果,认为木椁盖板的强度保持很好。遂决定利用撬杠将木椁顶盖撬起,最后搬移木椁盖板(图一三)。

  木椁盖搬离后,发现椁内没有任何积水现象,椁板保持得较为干燥,但椁内的木棺棺板有些潮湿。

  2、开启木棺

  M2棺的木椁内没有积水,木棺保存在相对干燥的环境内,因此内棺保存较好,未发现损坏现象。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人员与工人一起,利用绳索和木杠将椁内的木棺提取到椁外(图一四),以便进一步的清理。

  木棺移出木椁后,发现椁内三合土底板表面,分布着用三合土堆出的与M1棺灵床板地圆孔相似的“北斗七星”图案(如图一五中黄色线框内所示),正是这7个“北斗七星”状分布的三合土土堆,在椁内将内棺顶起约3cm的高度。

  由于M2棺在出土前后没有遭受扰动,棺盖与棺体之间的密封情况很好,木棺两侧的4个燕尾榫(每侧2个)保存基本完好(如图一六所示)。利用灰泥刀和平头凿将燕尾榫一一起出,又将棺盖板与棺侧板接触面的粘合材料做了初步清理后,采用钉木楔子的方式将棺盖板顶起并将木棺棺盖打开。

  木棺棺盖打开后,发现棺内没有积水或积液,保存环境基本干燥,棺内墓主人遗体及其所穿纺织品服饰的形态保存基本完好(图一七)。与M1棺的情况类似,M2墓主人仰身直肢葬于衬于近10cm厚草木灰上的灵床板上,灵床板强度、结构及其保存状况均较好,考古与保护技术人员现场讨论商议后对“预案”进行了调整,决定将墓主人遗体连同灵床板一起提取出木棺,在工作台上进行进一步的保护清理。

  3、清理棺内文物与遗体

  墓主人遗体连同纺织品服饰与灵床板一起提取衬于五合板上后(图一八),放置于工作台上,然后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开始清理棺内遗体、遗物。

  (1)遗体与纺织品等的初步探查

  表面观察发现,遗体表面至少覆盖有两层纺织物,其中外表面的一层颜色呈现出泛着光泽的黄褐色,从织造方式判断应该质地为丝(图一九)。此外,初步判断第一层的丝织品下应该还覆盖着一层棉麻质纺织物。

  对人体组织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该墓主人遗体已呈“干尸”状,外观如同“木乃伊”,遗体膝部以下没能保存有覆盖的纺织物,但下肢和足部明显有纺织物包裹。

  在准备小心揭取遗体覆盖的纺织物和衣物时,发现遗体外面包裹的纺织物劣变严重,已经基本“灰化”,稍一触碰即会造成纺织物破裂或粉碎,遂决定暂对包裹遗体的纺织物不做任何处理,先做X光照相对灵床板之上的遗体、纺织物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文物进行定位观察,同时留存资料。

  (2)遗体等文物的X光照相

  上思县人民医院协助对M2棺的遗体做了X光照相检测。X光照相设备为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软X射线照相仪,检测时管电压60kV,工作电流0.4mA;X光照相采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医用干式激光胶片(型号14×17)记录影像,德国 GmbH 公司 REGIUS 医用干式激光读片机读取X光照相影像。

  M2棺内出土人体等文物的X光透视照相从遗体的头部开始,共分9个部分完成照相,拍摄后的X光透视照相组合示意图见图二〇所示(图中黄色圈内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的为铜钱)。

  X光照片显示,头部下方所枕的物品密度较大,应是与M1相似的草木灰枕头。另外,额头部位有两个直径约0.5厘米的圆环(图二一中红色圆圈内所示),应为墓主人头戴帽子上的金属饰物;头颅上方密度很大的曲线形装饰物(见图二一中黄色椭圆圈内所示),应是束发的金属发卡。面部还可见两个铜钱状金属物,初步判断左眼窝部位应是铜钱,口部应是压胜钱。

  (3)遗体等文物的清理

  根据X光透视照相的结果,考古和文物保护技共采集4枚乾元重宝,全部位于人体之下、灵床板之上,且直接覆盖于灵床板的圆孔之上呈七星状分布。根据M1清理的灵床板显示的七星图案,初步断定M2灵床板上亦分布有圆孔组成的七星状图案,每个圆孔上覆盖一枚铜钱,且该图案与M1的七星状图案为对称分布。

  由于人体所覆盖的纺织品劣变“灰化”严重,考古和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现场决定暂不对纺织品进行处理,将人体和纺织物整体保存。

  由于遗体及其覆盖和穿着的纺织物未遭受扰乱,保持了很好的下葬状态,因此决定暂不做进一步处理,将灵床板连同遗体和纺织品遗物一起于玻璃棺内陈列保存(图二二),玻璃棺内放置福尔马林以防止发生霉变。

  (4)出土木棺椁的现场保护处理

  用毛刷、手术刀等工具清扫木棺椁表面附着的土壤等颗粒状污染物和植物根须,木棺内部由于较为干燥,所以未对棺底部铺设的草木灰层做进一步的处理,清理后的棺盖重新盖回木棺,椁盖重新盖回木椁上。

  根据木材保存的状况,文物保护人员决定使用堆沙法将木棺固定在墙角,使之自然脱水定型;木椁盖盖回木椁后,上压沙袋,以防止其变形。

  五、结语

  1、广西上思县出土三合土棺的室内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在实施前对墓室埋藏及棺内环境样品进行分析,并据此制订了翔实的保护预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多学科共同参与的此类三合土棺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的实施过程,在国内尚属首次。

  2、在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的实施前,针对墓葬渗漏液体以及采用技术手段采集的墓室内空气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为现场保护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今后此类墓葬的发掘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3、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出土如此完整,并且使用三合土封土包裹木质一棺一椁构造的墓葬,在国内外尚属首见。初步鉴定结果表明,M1墓主人为老年女性,M2墓主人为壮年男性,属夫妻合葬对子墓。

  4、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M2棺出土的人体葬式保持完好,其覆盖的纺织品虽然“灰化”严重,但遗体和纺织品外观未受任何扰动而形成“干尸”,初步鉴定服饰与发式属于明代。另外,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多雨水的广西地区,能够出土如此完整的木乃伊状“干尸”,实属罕见,这不仅具有很高的陈列展示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意义。

  5、此次广西上思县出土三合土棺的室内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所取得的经验,相信对文物考古与保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考古清理与文物保护时,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对今后处理类似葬式结构的墓葬棺椁,无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梁宏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7年第4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关键字: 内容标签:顶盖,灵床,考古,,顶盖 灵床 考古
下一篇:七星墩遗址:一个星星点灯的地方_-湖南省-长江-文物||上一篇:牛世山_:考古视野下的周人灭商——以殷墟从晚商到西周的文化变迁为例_-陶器-殷商-墓葬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