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籍精品之殿本探秘_-刻本-钦定-书籍

编辑:洪镁 来源:古籍
 
  所谓殿本,是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因刻印书籍机构设在武英殿,故名。也称殿版。所刻书籍以刻工精整

  所谓殿本,是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因刻印书籍机构设在武英殿,故名。也称殿版。所刻书籍以刻工精整、印刷优良著称。

  武英殿在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内北迤。据《宸垣识略》说,武英殿崇阶九级,环绕御河,跨石桥三,前为门三。内殿宇二重,前贮书版。北为浴德堂,即修书处。其后为井亭。清代定鼎之初,曾设刻书房于太和门西廊下,拣旗员中谙悉清文者充之。凡《资治通鉴》、《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皆翻译清文以行。直到顺治十二年(1655)刻印《资政要览》,十三年(1656)刻印《内则衍义》,仍未提及武英殿。康熙十二年(1673),命廷臣补刻前明经厂旧有的《文献通考》漫漶版片,始于武英殿实施。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武英殿开馆校刻《佩文韵府》,从此成为内府常开的修书印书机构,是清帝的御用出版机构,是清代影响最大的官刻本。

  咸丰二年(1852)成书之内府抄本《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武英殿修书处》称: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奉旨于武英殿设立修书处,由内务府王大臣总其成。下设兼管司2人,以内务府官员兼任。设正监造员外郎1人,副监造、副内管领1人,委署主事1人,掌库3人,委署掌库6人。设书作、刷印作。书作司界划、托裱等职;刷印作管理写样、刊刻、刷印、摺配、装订等职。此后,大凡钦定、御制、敕撰诸书及正经、正史群籍,均由武英殿校定版行。但前后共刻书多少,无法准确统计。

  与前代内府相比,它独具风格特色,刻书内容广,涉及经学、小学、数学、乐律、文学、艺术、目录、金石等门类的著作,集中反映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刻书质量高,开精写、精校、精刊之风,且刻画和套印技术超越前人。如《万寿盛典》刻本,绘制了大典的宏伟场面、众多人物。《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中三十六幅山水版画精妙绝伦,套印有双色、三色及五色。殿本多用开化纸,书品宽大,印刷墨色之光泽莫不尽善尽美,书名大多冠有“钦定”、“御纂”等字样从乾隆朝武英殿开雕诸书的谕旨,如乾隆四年(1739)雕《十三经注疏》版、《明史》版、《廿一史》版;十年(1745)雕《明纪纲目》版;十一年(1746)雕《国语解》版;十二年(1747)雕“三通”版;四十八年(1783)雕《相台五经》版,可以充分看出武英殿刻书之多之快。此外,武英殿还制木活字253500个,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武英殿所刻印的书,其开本之大方,写刻之工致、纸张之优良、墨色之光泽,堪称尽善尽美。特别是乾隆十二年以前武英殿所刻书尤佳。真的有他的手,殿本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阶级倾向,有些古书上的文字被别有用心地改掉,这与清代大规模禁书的政策息息相关。

  嘉庆以后武英殿刻书渐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殿内版籍因2次失火俱成烟灰。目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已经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聚珍版丛书是清高宗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八年诏令儒臣编纂的一套精致的书系,共有138种,2411卷。这年年初,乾隆皇帝诏令侍臣:将《永乐大典》中,“实在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牖后学,广益多闻者,即将书名摘出,撮取著书大旨,叙列目录进呈,俟朕裁定,汇付剞劂。”《四库全书》馆总裁大臣们接旨以后,即组成编纂班子,从《永乐大典》一书中按照皇帝的要求分列应刊、应抄、应删三类书籍,其应刊、应抄诸书于审定之后缮成正本进呈御览,并派武英殿员外郎刘某等具体承办绢板、纸片、界画、装潢、装帧以及监刻诸书事宜。

  清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内府开始雕印从《永乐大典》中首批辑出的四部书籍,共二十卷:《帝范》、《汉官旧仪》、《易纬八种》、《魏郑公谏续录》。历时四个月,四部书全部雕印完成,世称聚珍版初刻本。

  确定应刊的书籍堆积如山,总管大臣金简感到压力很重,“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时日”,于是,他提出由内府组织工匠雕造木活字排印这套书籍,到乾隆三十九年五月,金简率领武英殿工匠日以继夜地雕凿出木活字共计二十五万,按照《佩文韵府》诗韵进行分类,每排完一部书,即印出样书一份,交翰林校刊处校对,校对无误以后即着手正式排印书籍。一部书排印多少份,通常由皇帝或内府主持其事的官员奏呈后确定,不仅印刷的部数明确,而且从纸张到函套到包角用料以至书套里缝用线等都指示得十分详细。如:“为装潢上传《庭训格言》清文一部,汉文三部。每部一套一本,做蓝仿丝套,蓝仿丝面页,黄绢签,包角,穿线。每套用仿丝三尺二寸,里缝四寸,面页七寸,共用蓝仿丝二十尺。”

  最初用这套木活字印出的书籍,称为活字本。一生以风雅自居的乾隆皇帝觉得活字的称谓不雅,特地赐名聚珍;用这套聚珍版活字印行的书籍,因称为聚珍本。由于初刻本与聚珍本在版式上基本相同,故统称为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据清乾隆年内府朱格抄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目录》记载,到清乾隆三十九年,聚珍本书籍已刊刻了一百二十九种,包括:经部三十一种,史部二十六种,子部三十三种,集部三十九种。武英殿聚珍本丛书始印于乾隆三十八年十月,止于乾隆五十九年,历时二十余年,共印行了一百三十四种书籍,二千三百九十三卷,一千四百二十册;加上初刻本四种,共计一百三十八种,二千四百十四卷。

  清嘉庆八年,又排印了八种聚珍本:宋吕祖《大事记》,清鄂辉《钦定平苗纪略》,清王履泰《畿辅安澜志》,清齐鲲《续琉球国志》,清阿桂《乾隆八旬万行盛典》,清董浩《西巡盛典》,清和 《吏部则例》,清乾隆敕编《钦定重举千叟宴诗》。这八种书在版式、装帧、装潢上与聚珍版略有不同,故世称聚珍版单行本。

  清宫遗存的聚珍版丛书非常精美:《武英殿聚珍版书》一百三十种,一千三百六十八册,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九年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皇帝在《御制序》中详细叙述了聚珍版书问世的经过:“校辑《永乐大典》内之散简零编,并蒐访天下遗籍不下万余种,汇为《四库全书》,择人所罕睹、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剞劂流传,嘉惠来学。第种类多,则付雕非易。董武英殿事金简以活字法为请,既不滥费枣梨,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程功速,至简且捷。考昔沈括《笔谈》,记宋庆历中,有毕升为活版,以胶泥烧成。而陆深《金台纪闻》则云:昆陵人初用铅字,视版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权舆。顾埏泥体沉,熔铅质软,俱不及锓木之工致。兹刻单字计二十五万余,虽数百十种之书,悉可取给;而校雠之精,今更有胜于古。所云者,第活字版之名不雅驯,因以聚珍名之,而系以诗:稽古搜四库,于今突五车。开镌思寿世,积版或充闾。张帖唐院集,周文梁代余。同为制活字,用以印金书……”


关键字: 内容标签:刻本,钦定,书籍,,刻本 钦定 书籍
下一篇:“老外”艾思仁醉心古籍_称古籍体现民族精神_-善本-汉学-藏书||上一篇:梁基永:通过古籍感受前人做学问的态度_-书籍-也能-收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