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我受“忘得亭”主人的委托,负责整理其私人藏书,并准备相关拍卖事宜。
不想在一堆旧书目中搜检到一册《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以下简称《书目》),是民国时山东图书馆出版的海源阁自编书目,共收录海源阁所藏宋元刻本,名家抄本批校本共469种,是各种海源阁书目中收书最多,也是海源阁藏书中最精华的部分。上面有通篇的墨笔批校,字体秀丽工整,仔细看了看内容,多是对其最终归属的注明,文字则多是藏书家或公藏单位的简称,略一翻检,感觉批校之人似乎对这些宋元孤本的下落非常清楚。我当时推测应该是民国时琉璃厂的古旧书从业人员所记,否则怎么会如此熟悉内情呢?于是连同那一箱书目拉回公司,准备打包上拍。
几天后在整理这批旧书目的时候,又翻检到这本书目,竟然在其中发现了“周暹”与“寒在堂”两方藏书章,这时才突然想起天津图书馆选编的《周叔弢批校古籍选刊》中也收录了一部同样的《书目》,同样也有周叔弢的批语。于是联系天津图书馆(以下简称“天图”),希望能调阅原书进行比对。天图方面听闻此事也十分欣喜,约定第二天到馆看书。
第二天在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终于见到了另一部周叔弢所批的《书目》,经过仔细的比对,两本字迹皆出自一人之手,应该都是周叔弢本人的笔迹。以下是其中一张字迹对比图:
其次就是对比藏书章了,从天图处得知,周叔弢的藏书印并未捐献公藏,而是全部保存在周叔弢后人的手里。天图曾派人到其家中钤印了一整套谱样留存馆内,以作研究之用,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出版。这就简单多了,直接按谱比对即可。其中“周暹”藏书印在谱内可以查到,而“寒在堂”竟不见于印谱之中。我们推测,这方印章周叔弢或是不太满意印文,或是印章遗失,所以绝少使用,从而在谱中未能查到。这一发现也令馆方十分欣喜,表示到印谱出版时,也会将这方“寒在堂”收录其中,以作补充。
至此,这部隐没乱书堆,险些被我们打包拍卖的周叔弢批本,终于重见天日。我们后来用这个忘得亭藏本(下面简称“亭本”)与天津图书馆藏本(下面简称“天本”)做了详细的比对,发现二者在内容上既有重复也有不同,不同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部分:
弢翁批校释读
序号
简称
实际所指
1
弢
周叔弢
2
陈
陈一甫,晚清翰林出身,入民国后当官。1924年起任开滦煤矿董事,与周家为世交,也喜藏书。
3
澄
陈澄中,著名藏书家
4
东刘
刘少山,东莱银行少东家
5
沈
沈仲涛,世界书局老板
6
莫
莫伯骥,广东五十万卷楼主人
7
刘·北京馆
刘承幹。1929年杨承训在天津卖书,傅增湘将此消息告诉张元济,张元济恐财力不济,便拉刘承幹入伙,通过商务印书馆北京馆经理孙伯恒购买海源阁藏书
8
赵·北京
赵元方,著名藏书家
9
元方、赵
10
张国淦
北平行政院院长、教育总长、藏书家
11
潘
潘宗周,藏书家
12
袁
袁克文,其收藏的蒙古中统本《史记》即为海源阁旧藏。
13
张元夫
中苏航空公司董事长,后赴台湾
14
张
张乃熊,张钧衡的长子
15
张钧衡之孙,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
16
孙
孙伯渊,著名书商,《也是园杂剧》即由其卖给郑振铎
17
李
李盛锋之子李滂,1938年傅增湘在曾他手中借过海源阁藏书
18
胡
胡宗彬,胡凤丹之子,江南工艺总局提调,后移居天津,家财万贯,喜好藏书
19
杨
海源阁第四代主人杨承训,海源阁书散皆是由其开始。
20
北平、邢
邢之襄,字赞亭,与傅增湘同为翰林出身,后赴日本学习法律,民国后任天津政府秘书长,北平最高法院顾问。
21
沅
傅增湘,字沅叔,著名藏书家
22
木·潘
先归李盛铎(木斋),后归潘宗周
23
北平·盐
海源阁部分藏书先质押于天津盐业银行金库,抗战胜利后,宋子文拨款购归国立北平图书馆
24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