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高彩云: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中西文学中的性别塑造_-简爱-形象-女性主义

编辑:洪镁 来源:古籍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女性主义”的概念是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女性主义”的概念是来源于西方的女权运动,它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女性主义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女性主义文学、文学批评也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派生物。女性主义文学在西方影响很大,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因素,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始终没有成为一独立的大规模运动,然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些女作家,如苏青、张爱玲,以及九十年代的一些女作家,虽没有具体地按照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小说创作,但她们以现实的亲身感受为基础,通过自身体悟而达到与女权主义理论的一定程度的契合。这也就赋予了中国式的女性主义小说独特意义。

  二、西方文学中典型女性形象的塑造

  1、《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形象的塑造

  凯瑟琳单纯善良、天真无邪,自由奔放、激情十足,但同时倔强叛逆、桀骜不驯。她对传统道德的蔑视,对未能满足的激情的宣泄,都烘托出十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她把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提高到了自我的追求的高度上。她对爱情的激烈追求,表现了19世纪妇女萌发的人性意识。凯瑟琳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崭新的妇女形象,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女性在压迫之下,对提高自身地位、获得男女平等的急切渴望,同时也体现了作家艾米莉对女性困境的思索,反映出超前的女性意识。

  2、《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

  从南北战争前无忧无虑的十六岁庄园主小姐到战争中的新婚寡妇,再到战后重建时有过几次婚姻却最终在二十八岁时成为孤家寡人,斯佳丽在这短短十二年中经历了整个美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巨大变革,于自觉不自觉中体现出了人性中自然性与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斗争及协调的过程。战前,斯佳丽抛弃礼节和矜持,敢爱敢恨,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爱;战争期间为了生存,她克服了贵族小姐的娇气,勇敢地担起保护家人的职责;战后又勇敢地冲破身上枷锁,追求自我价值。小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现出追求男女平等,女性摆脱社会桎梏的价值追求。

  3、《简爱》中对简爱的形象塑造

  简·爱没有炫目的外表,也没有天使般温柔的性情,但她推崇自我,独立思考,不为传统观念、社会偏见所左右,敢于以平等的身份地位与主人交谈,丝毫没有因自己低下的地位而自卑。简·爱大胆地坦白自己对主人的真挚强烈的爱情,捍卫自己追求爱情的权利,因为她坚信“人人生而平等”。罗切斯特的财富和权势原本是他获得女性爱慕的有利条件,但简·爱却难以接受,反而成了笼罩在简·爱心头上的一块巨大阴影。在贫困中长大的简·爱深深懂得惟有经济独立才有人身自由。于是她顺理成章地逃离了罗切斯特,摆脱对罗切斯特的依附。简·爱敢于挑战传统的女性形象,她拒绝做家庭天使。她虽然社会地位地下,却勇敢地走向社会,以自食其力的生活向世人证明女性的自我存在。

  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女性形象

  古典名著中,《三国演义》可以称得上一曲乱世英雄的颂歌,是一部男人纵横战场、横槊赋诗的大戏。但其中女人是什么形象呢?拥有闭月之貌的貂蝉也不过是政治斗争中的一颗棋子,成功令吕布和董卓反目后便无利用价值。嫁与吕布,守寡,结局不知。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孙夫人、大小乔、糜夫人、樊氏等女性无一摆脱这种命运。女人是符号,强调女性从属地位,这种女性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未曾变过。这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是分不开的,女人要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既无法左右生活,又不能选择爱情,即使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不能做出有违男权社会的事,否则后果很严重。

  《水浒传》中的女性更是毫无女性的生命本真,那些女性都不只是附属品,还有被妖魔化的倾向。漂亮女性如潘金莲是十恶不赦的荡妇,正面女性人物,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描写顾大嫂长的大眼粗眉,胖面圆腰,不拈针线,好持枪弄棒,人称母大虫。且说孙二娘长的是粗手大脚,横眉凶眼,喜欢打扮得满脸脂粉,满头钗环,袒胸露臂,卖人肉馒头。比之顾大嫂有过之无不及。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啊!封建社会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中,将女人写的如此不堪,是对女性的歧视。

  在《西游记》女性:欲望的化身。她们分别代表着色欲、食欲、和情欲。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中欲望是丑恶的,所以这些象征着欲望的女子便成为与唐僧师徒对立的反面角色。在吴承恩看来,欲望是万恶之源,女人是欲望的化身,所以女人是丑恶的,是祸水。坚守贞烈,以死守节,没有七情六欲,才是封建社会中一个还女子的标准这是作者的女性观,充分展示了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和对女性的鄙视。其中的女性都是按照作者意图被理想化和妖魔化的,没有一个女性是鲜活的、本真的生命。

  四大名著中唯一能和女性主体意识扯上关系的就是《红楼梦》了,曹雪芹一反男权社会的主流,第一次将女性的地位抬到了一个从没有过的高度,不仅把女人当人看,尊重女性,还在男女差异对比中突出女性的纯洁、善良、敢于追求爱情。他笔下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王熙凤、惜春、晴雯、鸳鸯、紫鹃、平儿……几十个青年女子,她们不仅像以往小说中的女性一样有美丽的外表,而且聪明有思想,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她们展示了女性的觉醒,而且她们中有贾宝玉这样一个优秀的男性爱她们尊重她们,这是这部小说比之以往小说最进步的地方。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花一样的生命都没有逃过风雨的摧残,时代的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杂糅在一起,构成一个令人深思的完整的世界。

  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这甚至是发达国家的妇女也难以企及的。但在“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语域里,以妇女的名义解构了“妇女”,一种忽视女性生理、心理特殊性的“拟男”主义在种种口号下滋长起来。这一时期的文学或女性文学。

  70年代末,性别问题随着社会政治问题或新启蒙思潮,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新时期之初,“人”的发现必然伴随着“女人”的发现,“女人”的发现绽露出人们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追求。由“五四”开启的有关性和情的欲望叙事场景开始了新的转换。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谌容的《人到中年》,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舒婷的《致橡树》等作品,构成了新时期初期的“女性文学”作为一个伸展开伤残的生命朝向光明与未来的乌托邦式诗篇,成为此间文化风景线上的核心景观。她们也许并不认同90年代女性写作的观念和意识,但她们却在长久以来女性的沉默中发出女性内心的真切呼唤,她们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启示着后来者。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 高 鹗, 著. 红楼梦[M].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2] 吴承恩, 著. 西游记[M].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3] 施耐庵, 著. 水浒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4] 罗贯中, 著. 三国演义[M].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5] 玛格丽特·米歇尔, 著. 飘[M]. 黄怀仁, 朱攸若, 译.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10.

  [6] 勃朗特(BronteM,E.), 著. 呼啸山庄[M]. 宋兆霖,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7] 夏洛蒂·勃朗特, 著. 简爱[M]. 宋兆霖,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

  【作者简介】


关键字: 内容标签:
下一篇:张国刚:从神僧佛图澄到“花和尚”鸠摩罗什_-西域-大乘-法术||上一篇:谢其章_:民国藏书家周越然的几则轶事_-日本-商务印书馆-胡适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