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孟宪钧:民国以来藏书家刻书举隅——结束篇_-光绪-刊本-金石

编辑:洪镁 来源:古籍
 
  上一篇 , 我们介绍了“ 吴兴三家” 的刻书概况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其他藏书家的刻书事略作一总括的介绍。  在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刻书活动

  上一篇 , 我们介绍了“ 吴兴三家” 的刻书概况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其他藏书家的刻书事略作一总括的介绍。

  在民国时期的藏书家刻书活动中, 最为声名显赫的当属陶湘与董康二家。陶氏涉园与董氏诵芬室所刻 , 无论就数量之多, 还是质量之精 , 都可谓一时瑜亮 , 并驾齐驱。

  董康字授经,号诵芬室上人 , 江苏武进人 , 生于清同治六年 ( 186 7 年 ), 卒于民国三十六年 ( 194 7 年 ), 享年八十一岁。董氏出身于官宦家庭, 二十二岁中乡试举人 , 光绪十五年 ( 18 8 9 年 ) 二十四岁成为进上。光宣年间,他任职清廷。辛亥革命后, 董氏一度避地日本。归国后, 历任大理院院长、司法总长和上海法科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等职。董氏一生致力于藏书刻书 , 成就斐然 , 声名卓著。董氏藏书起源于光宣时代 , 董康自旱年任职刑部后 , 便经常流连于厂肆 , 搜访旧书。他曾以廉值收得清代著名学者法式善 ( 梧门 ) 手钞的《宋元人小集》八十册 , 被叶昌炽羡叹为“ 书痴有此奇遇 , 不觉令人生妒心! ” (《缘督庐日记钞》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 ) 董康搜书以宋元及明嘉靖以前的古本为主 , 民国五年 ( 19 1 6 年 ), 他意外地发现了一部数百年来从未见著录 , 被时人称为 “ 尤物” “ 妖书 ” 的宝贝— 宋刊本《草窗韵语》。不过这一次董氏却未能如愿守住, 而是以二千元的高价 , 转让给了当时新崛起的吴兴藏书家蒋汝藻。

  董氏藏书的另一个重点是一向为旧时文人学士所不屑一顾的民间戏曲小说。自晚清至民初以来 , 由王国维、吴梅、董康导其先路 , 马隅卿、傅惜华、郑西谛、赵万里等继之而起, 各类民间文学才逐渐为世人所重。终于由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 , 蔚然成为学术研究的“ 大国”。这中间 , 董氏的倡导与刊布之功实不可没 , 正如著名学者胡适所说 “ 董先生是近几十年来搜罗民间文学最有功的人! ’”(《书舶庸谭》序 ) 。据雷梦水先生 ( (书林琐记》载, 明刊本《盛明杂剧》初集, 最初乃北京鸿宝阁经理崔某以廉值所得后经孙殿起先生以四十元转售于文德堂书店。贵筑姚芒父先生又以百元得于文德堂 , 再转归董康 , 董康为广流传 , 乃影刊行世。其后 , 董氏又先后罗致到《盛明杂剧》二集、三集 ,并为之刊行于世。诵芬室刻书印书远比他的藏书更为著名 , 早在光绪三十年 ( 19 0 4 年 ) 以前, 董康已经陆续刊刻印行了一些。而使他一刻惊人的则是光绪三十二年 ( 19 0 7 年) 刊刻的《陌宋楼藏书源流考》一书。该书为日本著名汉学家岛田翰撰写 , 内容记载清末四大藏传之一陆心源的藏书。由于陆氏藏书经岛田翰介绍卖给了日本富翁岩崎氏, 使聚积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五十万卷藏书东去不返。此书一出 , 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舆论哗然 , 国内知识界无不为之惋惜慨叹。在国内有识之士的大声疾呼和爱国藏书家的共同努力下 ,丁氏八千卷楼和瞿氏铁琴铜剑楼的藏书先后得到妥善处理。从此 , 凡有爱国之心的藏书家和其他人士 , 无不以保存祖国文献为己任。

  民国以后 , 董康既致力于刻书 , 便在北京烂漫胡同法源寺的寓所里 , 斥资长期雇用一批写手刻上 , 刊行书籍。三十多年间 , 他先后刊行《诵芬室从刊》等三十多种。其中著名的有《新雕皇朝类苑》七十八卷、宣统三年 ( 1911年 ) 据日本元和活字本影刊。《元音》十八卷, 民国八年 ( 19 1 9 年 ) 据明建文本影印。《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 , 民国九年 ( 192 0 年 ) 据元本影印。《铁崖先生古乐府》十卷, 《复古诗集》六卷 , 民国十年 ( 19 2 1 年) 据明本影刊。《江东白苎》二卷续二卷 , 民国四年( 19 1 5 年) 刊。《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 , 宣统三年 ( 19 11 年) 刊。《读曲丛刊》民国六年 ( 19 1 7 年 ) 刊。《盛明杂剧》初集, 民国七年( 19 18年 ) 影明刊。《盛明杂剧》二集, 民国十四年 ( 19 2 5 年) 影刊。《石巢传奇四种》民国八年 ( 19 1 9 年) 刊。《广川词录》民国二十九年 ( 194 0 年 ) 刊。此外 , 还有《新编五代史平话》、《剪灯新话》、《剪灯余话》、《青琐高议》等等 , 不胜枚举。董氏刻印各书 , 特别注重质量 , 纸用最好的棉连或六吉料半, 洁白如雪 , 墨用上等的黄山松烟或五百斤油 , 墨凝如漆。不但刻印精工, 而且选择底本也非常审慎严谨 ,特别是他依宋元旧本影刻的各书 , 行款字迹, 维妙维肖 , 可谓下真迹一等 , 历来为藏书家和读者所珍爱。董氏不仅自己刊刻了大量书籍 , 而且还有余力为友朋徐世昌、吴昌綬、蒋汝藻、陶兰泉等人刊刻了不少书籍, 例如代徐世昌校刻的《明清八大家文选》、代蒋汝藻校刻的《密韵楼七种》等。董氏不仅刻书工致精雅 , 而且影印、排印各书也都毫不苟且。以笔者所藏诵芬室影印的《毛西河论定西厢记》附《千秋绝艳图》、《龙完手鉴》、《草窗韵语》等书来说, 无论是选择底本 , 还是用纸用料, 照相制版、印刷装订 , 质量都堪称一流, 不是一般印刷品可比拟。

  刘世珩 , 字聚卿 , 一字葱石 , 安徽贵池人。生于清光绪元年 ( 18 75 年 ), 卒于民国十五年 ( 19 26 年 ) 。清光绪二十年 ( 1894 年 ) 举人。曾从事财政、金融实业。辛亥革命以后寓居上海 , 以清遗老自居 , 日以搜求宋元珍本及校刊古书为乐事。喜文学 , 能诗词, 数十年间累积收得精善秘本千余种。其中有宋、明刊本《玉海》各一部 , 因自命其书斋为 “ 玉海堂” 。又居金陵时, 得宋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此《杜陵诗史》系天下孤本 , 乃南宋建阳麻沙刻本 , 自明以来 , 迭经华夏、朱大韶、李振宣、徐乾学、宋荦诸名家递藏 , 为研究黔杜诗的重要资料。该书历劫幸存, 现藏苏州市图书馆。除善本古籍外, 刘氏亦喜好收藏金石拓本及墓志原石。

  光绪年间 , 曾从山阳丁氏处得宋嘉裕本二体石经 , 后又得叶昌炽五百经幢馆旧藏的金石拓本等达三千多件。其收藏最多时 , 金石拓本等达七千多件。刘氏不仅嗜书如命, 而且还以校刻传布古书为终生职志。他曾对人谈自己志趣说: “ 自弱冠迄于今, 垂二十年 , 无日不与丹黄梨枣为缘。 ” 就是说在他的生活当中, 有绝大多数的时间用在校书刻书事业上。

  他的确是刻了不少书, 其最著称的有《玉海堂影宋元本丛》六十种、《宜春堂影宋巾箱本丛书》十种 , 都是选用宋元旧本 , 精工摹印。其中的宋蜀大字本《孔子家语》、小字本《五代史记》、《鹤山先生渠阳诗》等。字体秀劲 , 雕工精良, 只下宋本一等。他还刻有《暖红室汇刻传奇》五十一种和《赐书堂汇汀曲谱》 , 所用底本皆经精选精校 , 插图更是生动活泼 , 绝少死板匠气。此外 , 他还刊刻了《贵池先哲遗书》三十一种 , 《聚学轩丛书》六十种, 《一印一砚庐金石丛书》等。搜罗了明清两代稀见的学术名著稿本, 或早已绝版的善本付梓刊印行世, 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刘氏一生著述颇丰 , 他编撰或经手辑校的有《贵池二妙集》、《贵池唐人集》、《临春阁曲谱》、《重编会真杂录》、《贵池先哲遗书待访目》、《秋浦双忠录》、《大小忽雷曲谱》、《梦凤词》、《曲品》等。刘氏子公鲁 , 亦知书 , 能克继家业 , 终日埋首金石书画之中。19 3 7年日寇逼进苏州 , 公鲁誓与藏书共存亡 , 因以身殉。

  吴昌綬字伯宛, 晚号松邻。浙江仁和 (今杭州 ) 人。传斋号 “ 双照楼” 。吴氏为光绪二十三年 ( 190 7 年) 举人、尝为尚书昌海寰、侍郎吴重熹幕僚。长于金石掌故之学,学识渊博。

  好藏书, 精鉴别。颇多善本, 所藏以宋本《东京梦华录》为最佳 , 后归袁克文 ( 寒云 ) 。 19 17 年为筹措女儿嫁资, 将明刊本《吕氏春秋》、《史通》、旧抄本《劫灰录》等四十多部售归叶景葵 ( 卷庵 ) 。吴氏一生喜藏书刻书 , 所刻以精审著称于世。所刻最著名的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明四十家词》。其前十七家为 ( 宣统三年至民国六年 ) 双照楼所刊。后二十三家为陶湘 ( 涉园 ) 补刊。吴氏所刊各词集的具体名目有 : 影宋吉州本《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影宋本《闲斋琴趣外篇》六卷、影宋本《晃氏琴趣外篇》六卷、影宋本《酒边词》一卷、影宋本《放翁词》一卷、影宋本《可斋词》七卷、影宋本《芦州词》二卷、影宋本《石屏词》一卷、影宋本《梅屋诗余》一卷、影元延祐本《知常先生云山集》一卷、影明正德仿宋本《花间集》一卷、影明洪武正书堂本《草堂诗余》前后集四卷、影元凤林书院本《草堂诗余》三卷、影日本五山仿元本《中州乐府》一卷等。吴氏双照楼刻词 , 一依宋元旧本, 摹印既工 , 纸墨又佳 , 备极精美, 深为藏家所喜爱。除宋元人词集外, 吴氏还刊刻了《十六家墨说》、《墨表》、《龚自珍年谱》、《赏雨茹屋小稿》、《松邻丛书》甲乙编等。吴氏精于金石版本目录之学 , 其行世的著作有《松邻遗集》十卷、《松邻手札》二卷《宋金元词现存卷目》、《梅祖庵杂事诗》末卷等。

  罗振玉 , 字叔蕴 , 一字叔言 , 号雪堂, 晚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 , 迁居江苏淮安 , 生于清同治五年 ( 186 6 年 ), 卒于民国二十九年 ( 1 9 4 0 年) 。罗氏于清末任学部参事, 反对维新变法。曾创办农学社《农学报》、《东文学社》 , 历任湖北农务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京师大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 , 参予溥仪图谋复辟和制造伪满洲国的活动 , 并出任伪职。罗氏虽然在政治上不足为训 , 但他在保存文献古物、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却是不可抹煞的。

  罗氏对甲骨文字深有研究 , 收藏甲骨三万余片 , 并查明甲骨卜辞出土于河南安阳, 所著《殷墟书契考释》见解精辟 , 深受后世推崇。罗氏生平搜集甲骨、铜器、简犊、敦煌遗书、金石书画等各种古代文物。甲骨方面有《殷商贞卜文学考》、《殷墟书契前后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考释》等。铜器方面有《贞松堂集古遗文》、《三代吉金文存》、《贞松堂吉金图》等。简犊方面有《流沙坠简考释》等。敦煌遗书方面有《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古籍丛残》、《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等。古文献整理方面有《吉石庵丛书》、《雪堂校刊群书叙录》等。石刻文字方面有《昭陵碑录》、《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录》、《墨林星凤》、《六朝墓志菁英》等。书画方面有《高昌壁画菁华》、《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等。同时对古玺印、瓦当、铜镜、钞币、符牌、地券、明器等许多文物均有研究与著录。除此之外 , 罗氏还自撰或辑印了大量的丛书 , 罗氏自撰的有《永丰乡人稿》民国间罗氏贻安堂凝清室刊本 , 《永丰乡人杂著》民国十一年 ( 192 2 年 ) 刊本、《松翁居辽后所著书》民国十八年( 192 9 年 ) 石印本、《辽居杂著乙编》民国二十二年 ( 19 33 年) 石印本、《辽居杂著丙编》、《七经堪丛刊》民国二十六年 ( 19 37 年 ) 石印本、《贞松老人遗稿》民国间上虞罗氏排印本。罗氏辑印的丛书有《敦煌石室遗书》 (排印本 )、《玉简斋丛书》 ( 刊本 )、《震翰楼丛书》 (刊本 )、《永慕园丛书》 ( 影印本) 、《云窗丛刻》 ( 影印本) 、《雪堂丛刻》 (排印本 ) 、《吉石庵丛书》 ( 影印本 )、《嘉草轩丛书》 ( 影印本 )、《六经堪丛书》 (排印本 ) 、《东方学会丛书初集》 (排印本 )、《殷礼在斯堂丛书》 (影印本 ) 、《百爵斋丛刊》 (石印本) 等。罗氏刊布书籍数量之多 , 堪称近代第一人。其中不乏精刻善本如《昭陵碑录》、《芒洛家纂遗文》等,但罗氏刊印最精的乃是坷罗版印本,如《秦金石刻辞》、《权衡度量实验考》、《墨林星凤》等,都是下真迹一等的影印善本,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邓邦述字孝先,号正厂、又号双沤老人,江苏江宁人,生干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端方陶斋幕,见到陶斋中收藏极富的金石图籍,眼界大开,发誓收藏,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大举收藏。同许多藏书家一样,邓邦述也锐意搜求宋元旧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海收得宋刊本《李群玉集》、《碧云集》两部唐人诗集,这两部书是黄巫烈“士礼居”的旧藏,黄氏间在《百宋一廛赋》中著录吟咏。邓氏得书后大为欣喜,便自号藏书处为“群碧楼”。民国初年,又经傅增湘作介,辗转白张元济手中购得一部杨守敬自日本带回的《唐李推官披沙集》。由于上述三书作者都姓李,又都是南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的“书棚本”。邓邦述又将藏书处命名为“三李庵”,并且刻了一枚“披玉云斋”的印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所藏宋元古本竞达一百部左右,成为当时新崛起的藏书家。宋元本外,明嘉靖以前的旧本也收获颇丰。经过历年的搜访,邓氏藏明嘉靖本也达一百五十部以上。邓氏因此又称自己的书斋为“百靖室’、。辛亥革命以后,邓氏的仕宦之途被阻断,甚至连生活来源也成了问题,在窘况中.不得不“肖书以偿债”。但即使在如此困境之中,一遇机会,他还是要搜购古书,可见其嗜书积习之深。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获得明初刊本唐人贾岛的《贾琅仙长江集》,连同他旧藏的明弘治刊本唐人孟郊的《孟东野诗集》,取“郊寒岛瘦”的典故,将自己的藏书处命名为“寒瘦山房”,并题诗以为纪念。邓邦述一生编过几部藏书目录,第一部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亲自手写的《双沤居藏书目初编》,收书共五百多部。第二部为宣统三年(191年)编印的《群碧楼书目初编》,收书共二万四千九百六十四卷。民国十六年(1927年)邓氏为生活所迫,要将大批藏书出让以维持生计。他将售出的精本图书编印成《群碧楼善本书录》六卷,存余的部分精本则另编成《寒瘦山房誉存善本书目》七卷。邓邦述不仅是藏书家,而且还是一位成就卓然的金石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很多都体现在金石题跋和藏书题跋上。这些题跋大多已经载入群楼编印的藏书目录中。邓氏其他著作还有《群碧楼诗钞》四卷、《沤梦词》四卷,以及他编辑的《六一消夏词》等。邓氏于藏书著述之外,也还刊刻了一些书,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写刻精雅,纸墨考究,且印数不多,受到人们的珍爱。邓氏刊刻最著名的是《双砚斋丛书》。其中包括其曾祖邓廷桢的四种著作,即《双砚斋诗钞》十六卷、《双砚斋词钞》二卷、《诗双声迭韵谱》一卷、《许氏说文双声迭韵谱》一卷、《双砚斋笔记》六卷。另外还有其伯父邓嘉纯的《空一切庵词》一卷,其父邓嘉缜的《晴花暖玉词》一卷。

  民国时期藏书家辈出,有如璀璨的群星。而每一位藏书家几乎都有刊书印书之举。例如,缪荃孙曾刊刻《云自在完丛书》、《藕香零拾》丛书、《烟画东堂小品》丛书、《对雨楼丛书》。铁琴铜剑楼瞿氏刊有《铁琴铜剑楼丛书》。叶德辉刊有《观古堂所刊书》、《双梅景厂丛书》、《丽楼丛书》。南宫邢氏刊刻有《吉金文录》、《汉碑文范》等。章钰刊刻有《读书敏求记校证》等。陆和九刊有《墨庵金石丛书》,其中《汉武氏石室画像题字补考》朱墨套印,精雅异常。袁励准自己手书上版的《恐高寒斋诗》体现出作者高超的书法水平。赵椿年刊刻的《覃研斋石鼓十种考》、《覃研斋诗存》,字体方正端庄,毫无极致之感。民国以来,石印、影印、铅印、金属版印、胶印等先进印刷方式早已渐次推广应用,成为印刷工艺的主流。雕版印刷从生产方式上来说,因其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但是一些文人学士、藏书家仍然用之传刻古代典籍和时人著述。这一方面固然反映这些人抱残守缺的传统观念,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真正优秀的雕版印刷品的确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民国时期产生的一些优秀雕版印刷作品,成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传统印刷工艺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广大的出版工作者、编辑家、艺术家,通力合作,先后制作雕印了《十竹斋笺谱》、《北京笺谱》、《中国古代版画选》、《十竹斋书画谱》、《萝轩变古笺谱》、《西厢记》、《稼轩长短句》、《楚辞》、《共产党宣言》和多种版本的《毛主席诗词》,使雕版印刷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文章来自《收藏家》1998年05期

  注:经作者同意选载,文章未经作者审阅


关键字: 内容标签:
下一篇:虞城利民古镇出土元代石碑,历史意义重大_-碑刻-苍劲-碑文||上一篇:孟宪钧:古籍善本拍卖的回顾与展望二_-成交价-乾隆-题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