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美首届当代艺术实践类博士展 “实验”味浓郁

编辑:邹萍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5年5月23日上午,《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五名中国首批当代艺术博士作品首次亮相,五个个展因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而面目迥异,但同是跳出了艺术工业的惯习模式,进入到更真实探寻状态的一种集体寻找,因此以联合之力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更高领域和更深层次的某种思考与阶段性成果。

《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开幕式现场,众嘉宾合影

 

《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高士明致辞

《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开幕式现场,参展博士导师之一、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杨劲松致辞

《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开幕式现场,参展博士导师之一、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授邱志杰致辞

《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开幕式现场,策展人之一、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张未致辞

《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开幕式现场,五位参展博士:胡辉、Christelle Herve、黄小捷、汤南南、Matthieu Delourme(从左至右)

  当代艺术界诸多名人齐聚杭州,亲临开幕式现场,共同见证并研讨相关问题。开幕式上,跨媒体艺术学院还颁出系列证书:管怀宾、牟森、姚大钧、施慧为吴山专、陈界仁、胡介鸣、刘韡、徐震颁发第一批流动工作室导师证书,毛建波、李振鹏、尔东强、张闳为陆兴华、郑波、黄孙权、董冰峰颁发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研究员证书。

颁发证书现场

  “本份”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类博士首展?

  本次展览的题目为“本份”,是试图在“人生何为”、“教育何为”、“艺术何为”等本质性问题,上进行研讨与质询。当前中国的博士教育由于过度技术化、功利化的影响,使其演变为“知识权力下的技术精英”从而丧失掉了教育之为人性、为人本的生命价值。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张未认为:“对于博士的学习来说,一方面需要比较强的专业性,但更多的是对自我的一种发掘,这种发掘十分困难,具有建构性。”

汤南南展厅现场

  参展的五位博士汤南南、胡辉、黄小捷、Matthieu Delourme和Christelle Herve来自不同地区与国家。汤南南的祖先是渔民,他从小就在海边长大,在厦门生活了三十年,但是一直没有想过表现海这个题材,但是到了杭州之后,脑海中突然出现了这片沙滩,所以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沙滩。他之前也画过很多的油画和其他,但是有一天他感知到了它们存在的物质性限制,便立刻转向更便捷的工具,如水墨、VIDEO等,以便获得更大限度的创作自由。他的作品与乡愁有关,和个人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与感情关联,具有十分动人的直接吸引力。 

黄小捷展厅现场

  黄小捷原本学的是临床医学,由此对身体有独特的感知经验。他创作的整个切入点是知识和权力的互相建构,博士课题的研究现象从整容开始,发现里面有个心理学现象非常多,叫“体象障碍”,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以及推测别人对自己的判断,并由此延伸出更多的思考。比如他有张人物面部图是由五百张不同局部拼合起来,每一个像素都达到了有效像素,即使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有效信息,叫《体象计划•脱敏》。脱敏是一个医学上的术语,在于人们对身体的关注,如果每天正视自己,也就不会过度关注,需要改变自己对自己身体的认知。

  胡辉是个设计师,立足于自身环境设计的背景,对环境与生态的视觉问题进行了剖析与呈现;Matthieu Delourme从互联网的角度,不仅解构了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传统艺术,还解构了互联网之上当代社群与个体的日常状态;Christelle Herve成长于法国的农庄中,来到中国之后,十分惊讶中国农耕文化可以随处耕作的方式,找到了法国农场业与城市景观的未来形态。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Tinari)对本次展览的评价是“惊艳”:“艺术实践类博士在全球也是一个蛮新的概念,这也是国美第一届,我会比较好奇这种博士级的研究与学习能给艺术创作带来什么,我在这五位博士的创作中看到一种惊艳,他们对文献的考量和持续性的研究,已经不是纯视觉的展览,把很多文献上的研究都融进去,很有意思。看到一些新的艺术家,还是蛮有趣的。”

Matthieu Delourme展厅现场

  当代艺术界要不要培养实践类博士?

  参展博士的两位导师杨劲松和邱志杰在祝福自己学生的同时,也就相关话题表露了自己的看法。杨劲松说:“如何站在学术的本份和做人的本份上来面对教育的本分?我们很想在实践类博士的培养中能够让他们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在今天的时局下,我们的博士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构想很不容易,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喜忧参半,这是一个课题,希望大家给予更多建设性的意见,便于我们今后做的更好。”

  邱志杰则提出:“对于艺术界要不要培养实践类博士的话题,其实在欧洲也有非常大的争议,十几年前,当欧洲开始出现这个问题时,艺术的知识生产和传统意义上人文院校到底有什么不同,是否能从作品中伸展出独特的知识,这些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设立首届当代艺术的博士点,对于学生和我们都是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一直抱着小心和慎重的态度,希望大家一起来商谈如何可能把当代艺术的实践类博士真正做起来,希望是一个讨论的机会。”

Christelle Herve展厅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在致辞时也对艺术实践是否需要博士的问题进行了个人阐释,他以西方艺术史上著名的艺术家“研究”案例,如达芬奇的《比较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论》、杜桑的“绿盒子”、霍克尼的《秘密知识》等点明几乎所有重要的“研究”更是都出自创作者之手。那么“在今天的学院氛围和知识状况中,如何接续并发扬这种艺术家思考研究的状态,同时又能够以艺术为取径,探究当代人的经验以及他所面临的问题?艺术家如何跳脱出现代学术工业和、艺术界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进入一种真实、切身的探寻状态?” 他认为“这种探寻,不是为了获得知识,更不是要学着为自己的创作找漂亮借口,而是为了让艺术这条探寻之路本身能够延伸的更深更远。”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院长胡介鸣在此话题上同样持赞成态度:“他们在获取信息或能量时把身体的状态融入进去,这对产生的理论价值会有积极的影响。来自身体的经验和器官层面的信息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整体看下来,他们个性很突出,完全建立在自身的实验研究上,以技术进入而非哲学,这就对了,这和美院整个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整个展览出乎我的意料。”

胡辉展厅现场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5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
下一篇:风景探道:李孟军 申树斌写生作品展开幕||上一篇:提香-韦切利奥作品《提香的情妇》被重新确认为真迹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