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国风——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展” 向世界展示中国艺术之“风”

编辑:罗书银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国风——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展”现场,观众在孟禄丁作品前

  (雅昌艺术网讯 罗书银)2015年5月31日,“国风——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是由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筹)、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瑞典阿斯特利美术馆、俄罗斯戴亚基列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圣之空间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型巡回展览。此次在北京开幕之后,6月底将巡回至瑞典乌斯特堡阿斯特利美术馆展出,9月初巡回至俄罗斯圣彼得堡戴亚基列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国风——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展”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策划,评论家陈孝信、范迪安、贾方舟、彭锋、殷双喜、杨卫、张晓凌、张子康共同研讨。参展艺术家包括:蔡锦、丁方、范勃、冯放、顾黎明、贺大田、黄彦、姜瑾、刘刚、刘军、罗明君、牟柏岩、马路、孟禄丁、彭晖、彭斯、诗蓝、孙立军、苏新平、谭平、田晓磊、王鸿海、王华祥、王瑞、王易罡、谢晓泽、张方白、左筱臻,展出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影像等60余件作品,相对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现状。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12年

马路  《要有水》  综合材料  2014年

冯放  《鹤唳》   综合材料  2014年

艺术家冯放在其作品前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近些年来,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加强。与中国当代艺术相关的展览也越来越多。在策展人彭锋看来,“风”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它既指自然现象,也指道德品质,还指审美特性。从先秦时期的《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到汉魏以后,“风”所具有的审美文化层面的含义变得尤其突出。风神、风韵、风流、风骨、风采等一系列词汇中的“风”,指的都是一种审美特性,它既不同于优美,也有别于崇高,在西方美学中似乎找不到与“风”类似的美学范畴。

艺术家张方白(左)在其作品前

彭斯  《剩山图》   布面油画  2014年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达,文化由差异走向融合,先秦时期在内容上有明显区别的十五国风,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统一成了中国风。尤其是在异域文化背景的衬托下,中国风显得特征尤为突出。然而,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过程,却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过程,全盘西化和西学东渐成为风靡一时的主张。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任务基本完成,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意识日益增强,甚至可以说是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在经历了对艺术形式和社会批判迷恋之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力图从重建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联系。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风,更多的是中国艺术家对于自身传统的批判性反思和重建,而不是某种具有异国情调的风格,迎合他者的审美趣味。

范勃  《烟翠三秋》之二、之三  布上油彩  2015年

  本次展览选取的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影像等媒介,用不同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关系。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正在盛行的中国风的某些特征,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由社会批判向文化重建的发展趋势。


关键字: 内容标签:
下一篇:香港佳士得春拍:吕寿琨《香港写生 - 香港仔》340万港元成交 超估价11倍||上一篇:苏富比北京2015年春拍预展开幕 精品先行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