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高名潞的85’前传 林大艺术中心推出高名潞70年代的绘画展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5年6月16日,由策展人盛葳策划的“孤寂的地平线——高名潞的70年代”艺术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林大艺术中心开幕。

  高名潞现为匹兹堡大学教授,是中国当代重要的美术史家和美术批评家、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精神领袖。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而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出现,对这位美术史家来说还是头一回。

  与中国当代很多同行一样,高名潞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专门从事艺术研究,而是一名艺术家。这不但与个人的经历有关,而且与中国的社会历史与学科发展密不可分。

美国驻华大使Amb.Max Baucus及夫人到场祝贺高名潞个展开幕

开幕式上高名潞发言

开幕式上中国美国商会主席James Zimmerman发言

开幕式上林大艺术中心负责人Linda发言

  高名潞是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中国天津。他在那里成长,并经历文化大革命。在这个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中,刚刚初中毕业16岁的高名潞响应号召,到国家最偏远的内蒙古“上山下乡”,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高名潞的主要工作是放牧,但在闲暇时间,他重新拾起童年的兴趣,开始用画笔记录内蒙古的风景、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朋友。不久,因为艺术特长,他考上了乌盟师范学校,在那里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下了大量的风景和人物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高等院校的恢复招生,高名潞进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策展人盛葳发言

林大艺术中心总经理王一妃发言

  在整个70年代,高名潞创作了数百件水彩、素描和油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是个人兴趣和审美理想的载体,更是他整整十年生命的证据。数量巨大的作品构筑了一个典型的意象——孤寂的地平线,这不但是广阔无边、人烟稀少的内蒙古草原的缩影,更是高名潞在这一段经历中被强化的性格。沉默、坚韧、不抱怨、不放弃,永远朝着前方和希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由一位带有明显苏联风格的艺术家转向前卫艺术批评家的部分理由,并折射出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为此,本次展览以时间、题材为基本线索,通过“少年心气”、“草原岁月”、“乌盟风景”、“师生友人”、“都市印象”、“长征路上”、“走向’85”七个部分近100件作品,以及这个时期高名潞的部分艺术笔记、艺术史写作手稿和图像文献,为观众呈现这段不寻常的历史和特殊的精神状态。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林大艺术中心,高名潞林大艺术中心 高名潞
下一篇:2015年度iPhone摄影奖揭晓 四名中国摄影师获奖||上一篇:比昂尼·梅尔高中国首展“苦天使”在林冠基金会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