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现场合影
2018年4月28日,“触碰于可能的形状——杨劲松作品(2016-2018)” 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冯博一策划,用12幅绘画作品呈现了杨劲松近两年油画创作的最新探索与样貌。
从左至右:郭晋、苍鑫、忻海洲、杨珊珊、杨劲松、张晓刚、孙永增馆长、杨千现场合影
从左至右:孙永增馆长与艺术家杨劲松、策展人冯博一
从左至右:艺术家杨劲松与孙永增馆长陪同798艺术区管委会主任王毅参观
从左至右:艺术家许仲敏(左一)、叶永青(中)与策展人冯博一
从左至右:艺术家沈少民、许仲敏、苍鑫
从左至右:忻海洲、杨劲松、何森、钟飙现场交流
从左至右:孙永增馆长与艺术家杨劲松、张小涛
策展人冯博一表示,杨劲松的新作,利用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日蚀、云图、水形与树语的视觉形像,以及对绘画语言的不断纯化,实践着在意念与意境中体现的东方情怀,别有一番新鲜的语感和语境。他有意造成画面的水天一色或柳枝、叶蔓的纠缠,看似一片灰朦,笔触与线条却有着中国传统书法的起承转合,其实潜隐着是他伤感的情结和人生的感喟,以及抵抗一种实在的虚无。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开放与自由的创作状态,这种自由的舒展弥合了许多跳跃所产生的缝隙,使不同自然景象的结构混然成为一个整体。显示了他的绘画跨出了对于“表现性”的追求之后,在一种非具体的抽象关系中,凸现了一种“不稳定”的作用,一种难以把握的变动不居。
从左至右:艺术家杨劲松与孙永增馆长陪同798艺术区管委会主任王毅参观
孙永增馆长(中)与艺术家杨劲松(左)、陈文令(右)现场交流
批评家汪民安(中)与艺术家杨千(左)、王书刚(右)
批评家高岭与艺术家杨劲松、何工
展览现场
杨劲松的这种自然属性的不确定性,绝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具体而微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受所导致的绘画语言方式的阶段性转变。也许,对于杨劲松来说,不能转化为自然形态的文化记忆是无效的,但他的转化本身也就改变了自然景观的摹本。所以,与其说这是杨劲松营造的一种自然景观,不如说是为自身记忆、情感的存在给予了自我观照,形成了作为能指的自在与自足的语境。而在这一背景下考察杨劲松新作的创作过程,可以发现他创作的视野是从早期比较直接的现实关怀,逐渐地内敛到个人内心静观的认知与觉知。因此,杨劲松是属于不见容于通行艺术模式的艺术家之一。抑或也可以说,杨劲松的新作,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个案,而为绘画的当代性转化提供了一个视觉样本的参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云之三》布面油画,Cloud No.3 ,Oil on Canvas,320 x 192cm,2017
《水之十》 布面油画,Ocean No.10,Oil on Canvas,360 x 210cm,2018
《山》 布面丙烯,Mountain,Acrylic on Canvas,50 x 60cm,2018
《柳之三》 布面油画,Willow No.3,Oil on Canvas,496 x 232cm,2016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5月22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传统,绘画,白盒子艺术馆,杨劲松传统 绘画 白盒子艺术馆 杨劲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