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中央美院召开为期两天的“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学术研讨会。央美院长潘公凯在致辞中谈到:解构和碎片化的美术史研究方式是很重要的,此次研讨会邀请了近三十位专家早已完成论文并出版。
论坛的第二场主持人由李公明担任,评议人由郎绍君担任。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作为第二场的首位发言人,他的发言主题是北平艺专史事二则,首先是1921年“阿波罗学会”的成立。据刘曦林介绍,阿波罗学会的成立由于陈锦担任校长之时引发了新派教师和学生的反对,从而引起两次学潮,其中5位教授被辞退似乎也包括陈师曾,25位学生被开除,开除令直到林风眠主持工作时才被取消。 刘曦林谈到的第二则故事是王石之与留守艺专,关于“伪”字的延用有疑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杭春晓的发言主题是“国”的想象与表述——溥心畬的“自我假定”与“主体重构”,发言中的主角溥心畬是恭亲王的孙子。
杭春晓介绍,溥心畬的书画中能表达他对于“国”的认识的转变,以及“遗民”身份的构建的改变。他写到:“世乱知忠孝,时危多艰难。”溥心畬的遗民身份的建构和改变并非是他一个人的特例,而是民国早期很多书画家拥有共同特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华天雪的发言主题是徐悲鸿的1949。徐悲鸿在建国初期依然以艺术至上,政治态度不明确。所以他在1949年的工作中有很多尴尬,其中就包括他最信任的宋步云被调离。经过1949年一年的改造,徐悲鸿的教育体系被弱化,强调苏派体系。
1949年央美的改造工作主要包括:通过在学生中吸收新党员,发动“红五月创作运动”,加强理论课,提出下乡搞土改,加强理论师资等方式,对于艺术至上的徐悲鸿而言有很多无奈和尴尬,新中国建立之后,徐悲鸿对于央美教育体系和课程已经不再像民国时期的蔡元培、林风眠等校长拥有领导权。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北平艺专与民国美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