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的画与石
2015年8月8日下午3时,“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在武汉一席艺术空间开幕,展出沈伟近期创作的“灵石之属”系列作品50幅,呈现出具有美术史专业背景的艺术家把石头纳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审视,梳理赏石文化的变迁,对当下文化艺术的发展状态赋予期待的反思。
艺术家沈伟在“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的画中石
缘于个人“玩古”心结而产生的文石题材作品,沈伟将它们统称为“灵石之属”。“灵石之属”系列作品一方面以文石、“赏石”文化为基点,流露出艺术家以其当代文化学者的丰富学养对传统文人逸趣的承袭;另一方面,也通过画石的过程,实现对物象图形观赏趣味、表达媒介与表达客体之间肌理再现过程的探索。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的陈设与作品相得益彰
然而,对于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艺术家“灵石之属”系列作品更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通过其画面传达的雅致与真诚,表达其对生活中所切身感受的“赏石”乱象甚至文化喧嚣的反思,“当清代以来的赏石只剩下视觉层面的形式感满足,就只能说明文人的欣赏力向着市场和世俗眼光的屈服,由此而丧失了其原本独立、雅洁的精神性因素,更遑论早期‘有道’的意味”。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展出扇面27幅
在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冷军看来,从沈伟青年时期的实验水墨探索到中年时期深入传统中学习,如今在传统中国画形式语言上的自如转换已是水到渠成。沈伟的中国画作品正是代表了中国艺术家在青年时期涉猎西方观念艺术,中年后又回归东方传统寻找能够为自己定义的艺术语言的优秀案例。在普遍追求自我表达的艺术氛围中,沈伟作品中的文人意趣无疑显示了他的成功转型,以及他在转型中所付出的努力。冷军也认为,石头是古老的题材,但是沈伟在“灵石之属”系列上愈显单纯的画面,强化了石头本身的表现力,摆脱了传统花鸟绘画的抒情状态,直入艺术的本体表现,剥离画面的内容,实现了深入艺术客体内核的表达。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的石与画
无论是文人士夫,还是布衣百姓,中国人普遍对石头持有好感,它是文人书房中赏玩的意趣,也被平常百姓视作风水中的重要因素。在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周颢看来,沈伟的这批“灵石之属”,“从表达对象来看,本身即是‘可观、可赏、可藏’;在艺术家的画面上,形成了极有文气的视觉感受,这种独特的意趣表达在艺术家的花鸟创作中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周颢经常与沈伟围绕着中国画的谱系、材质、文脉和审美趣味进行交流,在他看来,沈伟对中国画品质的追求、对中国画审美方向的研究,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全面素养,都与其作品中显露的明显的文脉传承紧密相关,也使得他颇具传统形式的作品能够引起不少艺术家及观众的共鸣,融入当下的生活。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
“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现场
当绘画风格实现某种程度的完整之后,艺术家以后的创作走向该归向何处?在一席艺术空间创始人舒畅看来,沈伟的“灵石之属”系列作品给了他完美的回答。从最初在武汉美术馆偶遇沈伟“草木之属”、“灵石之属”系列作品的一见钟情,到此次举办“石上清风:沈伟画石”展览,舒畅认为“灵石之属”系列作品带给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他意识到,好的作品产生于真实的创作状态和美的视觉形态中——通过美的形态表达事物的存在状态、演变规律,成为大家了解事物本身的一种途径;通过真实的创作状态实现符合个人气质的作品表达,这种回归艺术起点和本质的真诚似乎可以给予当下寻找突破的艺术家一些启示。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5年8月8日展至9月7日。
部分作品:
沈伟 《灵石之属》 24cm×27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24cm×27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24cm×27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24cm×27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46cm×44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30cm×80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30cm×80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30cm×80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30cm×80cm 水墨纸本 2015年
沈伟 《灵石之属》 30cm×80cm 水墨纸本 2015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