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一场“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代艺术“聚会”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5年9月6日,“没什么大不了的”艺术展在上海绍兴路菖璞Art空间展出,展览汇集了上海27位艺术家,他们都曾参与和见证了上海当代艺术成长发展的进程。

  展览被命名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是暗示展览没有固定的统一主题,也可以说是为了宣示一种坦荡无畏的胸怀和智慧。

“没什么大不了的”艺术展现场

  这个展览很有意思,但与其说是展览,不如说是一趣味相投、生活环境相同的艺术家们的聚会。展览为了突显艺术家自己需要呈现的宗旨,并没有设置策展人。此次展览发起人之一吴军说:“参展艺术家们的生活背景都相差不多,共同的经历也比较接近。没有了策展人,艺术家们之间更有一种主动性,在各自作品想要呈现的意思,也都可以各自自由表达出来。”。

  虽然没有常规的策展人,但是设立了一个“观察员”。“观察员”不属于艺术圈,但很关注艺术,展览主题确定之初,“观察员”便写了一篇“观察者”的文字,类似于“前言”,这也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展览进行评价的一种意思。

进门处,“观察者”的前言

  被问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展览想法时,展览发起人之一吴军说,“展览主题的确定,是因为一群艺术家们聊天时的灵感,根据这个展览主题,每个艺术家都需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参展作品,并且互不干涉,但所有作品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虽然没有常规的策展人。”。

展厅作品

  可能是展览空间的限制,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被随意拼接成一个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的“整体”中,既改变了展览在视觉上的常规。作品的陈列上没有特定的布局,在整个展厅墙面上,选择一条水平线为基础,作品根据水平线进行上下排列,形成“无序当中的有序”。展览发起人之一吴军在解释作品如此布局特点时,用很“西游”的一句话作为总结:“不管作品大小如何,所有变化都逃不出这根水平线”。

艺术家每人说的一句话

  整个展厅没有设置单个作品的标签或个人介绍,艺术家的个性及其风格,都以展厅进门处,艺术家各自的一句话关联起了展览的整体性。艺术家们各自表达的这句话,也许是他们某个时期的某个想法,每个人表述方式各异,但是都是在说自己的感受。

仿人形木偶在现场与观众互动

艺术家马良在讲解仿人形木偶的制作过程

  展出作品从色彩到大小到材质,组成了一个非常综合的整体。除了现场作品以外,艺术家马良的现场表演项目也引得大伙惊奇连连。由一千多个零件组成的仿人形木偶,生动灵活的与观众拥抱握手,各种姿势活灵活现。马良说介绍这个表演艺术时说:“这个木偶的困难之处在于,除了保证木偶本身的重量轻便,也要让各个部件都非常灵活,以及演员和木偶之间的行动配合度”。  

储悠也作品  

申凡作品

柴一茗作品

胡介鸣作品

陈小丹 盛开2012 No.38 丙烯 2012年4月 50*40cm

何旸 节日或禁忌的违反(之二) 2014 纸上数码打印 30x40 cm

李海峰 馒头 50×50cm 纸本水彩 2013

王凯 形状系列之一 2015年 综合材料 30x40cm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26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没什么大不了的”艺术展“没什么大不了的”艺术展
下一篇:蜂巢四展同时开幕 集中呈现四位青年艺术家创作面貌||上一篇:陈彧凡个展揭幕:呈现“白色之上 黑色之下”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