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2015年11月22日下午4时30分,“一个人”杭法基水墨消解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对杭法基近5年来对实验水墨探索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其在探索中对实验水墨的发生方式进行重新定义的转折,艺术家将以一种全新的风貌将最新的艺术探索呈现出来。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策展人杭春晓策划,批评家贾方舟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杭法基致辞
开幕式现场学术主持贾方舟致辞
开幕式现场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致辞
2010年底,杭法基开始转向“消解”系列作品的创作。此前,他一直进行抽象水墨的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有30年的时间。这一转变,据他讲述,是自己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与某种机缘促使的结果,同时自己似乎也进入到一个更自由的摸索与拓展空间。
批评家杨卫在现场观看老兵日记
活动现场呈现的装置作品“消解的立方体”
作品“消解的立方体”局部
此次展出的作品主要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社会与历史文献文本资料搜集后的消解,包括老报纸、老黄历、旧画册、超市小票等。后一部分,是对一位已谢世的老志愿军战士陈健一生日记的消解,不仅仅是对这位已故老人的追思,同时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此外,展览中还会呈现两件装置作品,分别是“生命树”和“消解的立方体”。“生命树”由陈健老人数本日记搓成绳带半捆绑而成,象征着人一生都在向往挣脱捆绑与束缚的自由;“消解的立方体”是有64个亚克力小立方组成的四层高大立方,每个小立方里有一件陈健老人的日记外壳。
志愿军老兵日记
观众在观展
现场呈现的艺术家“消解”的书籍报刊
关于自己的创作,杭法基在谈到时表示:“受传统国画裱托揭撕后留下痕迹的启发,很自然的踏入了消解艺术的尝试与实验,开始的一年多时间,还仅仅是纯粹宣纸物性的消解,过程中多次思考及短暂的思虑间隙的‘顿悟’,终于使我跨入了与社会现实与历史相关联的文献文本资料的‘消解’。将主体文本资料的边沿如同裱托中国画一样裱贴在客体底面上,然后右手握油画刀按压着贴面,左手揭撕,不断贴不断撕如此反复日复一日,人逐步进入一种宁静的无限重复及富有‘禅意’的行为状态中。不断撕不断贴的单纯过程,类似一种‘禅修’,完全推倒了传统艺术笔墨形式与形象追求的创作方法论,这是一种‘走出’水墨的行为。”
此外他还讲到,“消解”是从艺术的方法论上努力有所改变与突破,从艺术形式的认知上也体现了全球化的当代性有别于工业与农耕文明的不同。
作品“生命树”
前期消解作品选之一 综合材料 80×80cm 2010
前期消解作品选之二 综合材料 80×80cm 2011
策展人杭春晓在谈到杭法基的创作时表示:“2010年开始,杭法基放弃之前的创作方式,转而尝试让‘托裱’本身成为作品,杭法基发现并利用‘托裱’的存在,不只是一个技术、方法的发现,而是隐藏于后的创作主体的发现:处于封闭平面空间的艺术认知,转向行为发生背后的意义空间。他忽然间打开一个巨大的空间,并因此改变了自己创作的根本逻辑。转向之后的杭法基,还是不是水墨艺术家、还是不是抽象艺术家,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经固定的抽象形式因这次转身而重新回到生命体验的怀抱中,并因此具备了新的意义。”
陈健早期思想汇报自传草稿的消解 综合材料 60×60cm 2014
陈健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本日记的消解 综合材料 60×50cm 2015
对于杭法基的创作,学术主持贾方舟在谈到时讲到:“杭法基是在解构人生的悲情中建构起他的艺术的新形态。对那些指代生命的文本的消解,具有悲剧意味却并非悲剧本身,因为消解的目标是在建构。正是在建构艺术的意义上,杭法基对生命文本的消解,不同于黛玉葬花,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慨叹,而是通过‘消解’找到了建构新艺术的有效渠道。在这个意义上,‘消解’只是他艺术建构的一种手段。他将一种抽象的表达引领到一个新的内涵丰富的境界,从而使抽象艺术不再是一种纯形式的探求。”
一生:一位老志愿军战士日记的消解 综合材料 117×117cm ×16 2013——2015
红卫兵——忏悔,那个年代! 综合材料 117×117cm 2013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杭法基就开始了对抽象水墨的实验探索,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经历了包括像“挣扎”、“宇宙”、“书象”、“魔方”等在内多种艺术风格的创作。2010年底,杭法基毅然决定转向“消解”系列作品的创作,逐渐淡化与解脱“水墨”作为一个创作形式的“捆绑”,使自己进入一个更加自由的摸索和拓展的空间,艺术家认为这是其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与某种机缘促使的结果,是其为挣脱传统意义上形式主义的束缚所做的努力。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杭法基,今日美术馆杭法基 今日美术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