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第八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苏州镇湖举行,本届艺术节以“创新创意、互联新生”为主题,于中国刺绣艺术馆内展出了一批具有创新和创意的刺绣大师和新锐工艺师的新品,展示了在互联网+的时代,苏州刺绣行业进一步吸纳传统文化与提升苏绣创意水平的实践成果。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致辞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马云致辞
开幕式现场
在开幕式上,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苏州高新区中心揭牌,苏州市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揭幕,苏绣版权服务云平台、苏绣电商平台也同期正式启动。嘉宾还为第九届江苏省”艺博杯—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的获奖工艺师颁奖。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苏州高新区中心揭牌
苏州市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揭幕
苏绣版权服务云平台、苏绣电商平台正式启动
第九届江苏省”艺博杯—银针杯“刺绣作品大赛工艺师合影
艺术节启幕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在开幕致辞中说:“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被誉为“中国刺绣之乡”。这里是苏绣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在镇湖2万常住人口中,绣娘有8000多人,还有3000多人从事刺绣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庞大的刺绣从业人员规模以及配线、制框、物流等完备产业链的形成,使镇湖逐渐聚集起一个刺绣产业集群。如今,新的创作理念、新的经营形式、新的服务形态也让这个临湖小镇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
苏绣作品如何拥抱互联网时代?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苏州西部生态城党工委书记宋长宝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长期发展,镇湖的苏绣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备,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苏绣产业更应该创新发展理念,主动求变。现在,与电商结合,将为苏绣营销模式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口。”
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协会副会长张伟向记者表示,“一年绣出13亿产值,这曾经是个让所有镇湖人骄傲的数字,但惊喜之后,镇湖刺绣产业的营收却已连续多年在13亿上下徘徊。刺绣产业是镇湖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人均年收入70%来源于此。尽管镇湖苏绣在国内刺绣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两大市场依旧占据一定份额,但随着互联网电商时代的来临,苏绣传统前店后坊的生产经营模式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制约刺绣产业的发展瓶颈。如何突破营收,扩大刺绣产业的富民效应?建设一个镇湖苏绣电商平台被提上议程。”
此前,不少绣坊已自发走上电商之路,即通过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营销,但实际营收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理想。南京艺术学院龚建培教授认为,绣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说小是一个小摆件、小玩意,说大那就是一件工艺品,甚至是精美的艺术品。由于品质参差不齐,绣品的价格从几百元一幅到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一幅都有,这些特质都向刺绣的电商之路提出了挑战,也意味着单打独斗的电商营销模式存在天然缺陷。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镇湖街道从去年4月开始筹划推出“苏绣名品网”,瞄准了集约化发展的电商路径。张伟向记者谈到,进驻平台的商品全部要经过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首先要保证每一件商品的质量。质量就是口碑,在平台上销售的产品均由鉴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进行担保,在网站推广前期,注重对苏绣文化的宣传,让市场进一步了解并认可苏绣品牌,以此实现”集体口碑’的树立和集聚效应的溢出。“我们准备用3年的时间来完善这一平台,实现网上推广与线下销售的结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在点评青年刺绣工艺师刘云帆作品《玉帛之路》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苏绣该如何创新?
记者在绣品街实地观察到,一些名家作品具有个人特色和艺术水准之外,很大一部分绣品的底稿源于中外名画,仅仅对绘画进行重现和模仿,而传统题材更存在相似或雷同的问题,陈陈相因,缺乏原创性。“不是牡丹就是鸳鸯,不是方镜框就是圆镜框,不是宫扇就是地屏。”记者在现场听到这样的观众抱怨。
据记者了解,大多数绣娘并未经过专业美术院校的培训,其技艺获得基本是母女相承,代代相传的模式。如何创作原创性的绣品,赋予绣品更多的艺术价值,这成为所有刺绣从业者面对的实际问题。
当日下午,刚刚成立的苏州市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举办了苏绣产业创新设计发展专题研讨会,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会长林乐成和数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参与研讨,就“当代苏绣如何创新?”的问题进行了意见交换。
姚建萍《丝绸之路》
邹英姿 《缠绕》
梁雪芳《荷韵》
姚慧琴《列宁胸像》
林乐成教授教授认为,纤维艺术和当代艺术的结合为苏绣带来了方向性的启示。林乐成以“从洛桑到北京”第八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为实例,分享了个人体会。他认为,苏绣同纤维艺术一样,存在着艺术价值被低估的问题,而“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给全世界纤维艺术提供了一次交流平台和展示平台。纤维艺术在很多设计领域、手工艺创作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都会起到传递观念的作用。同样,我们可以思考,苏绣是否能在当代艺术和传统之间实现转换?以新的形式呈现呢?“前卫艺术的创作理念可以给当代绣娘带来借鉴,提升我们的眼光和视界,激发拓宽题材的新思考。”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滴滴绣开创者邹英姿向记者表示:“刺绣源于中国文化,古老的工艺美术门类的新生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充分挖掘与认识。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好好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创造魅力四射的新作品。目前,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和认识还远远不足,我们需要努力学习并学会去创作具有自己思想性的作品,用针线来‘绘画’,做绣。”记者在邹英姿的刺绣艺术馆看到,敦煌石窟的壁画、佛像、残卷是邹英姿近年的代表作,她以独创的滴滴针法演绎出文明碎片的斑驳感,作品蕴含强烈的中国文化韵味,又在题材上有别于一般性的绣品,又不失当代性的审美。
陈盼盼《星空》
黄莉《荷花》
王梅《依偎》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苏绣苏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