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抽象的不同纬度与风向 艺术北京-沙龙展第一期“思考的绘画”开幕

编辑:裴刚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自左向右:艺术家郭鸿蔚、鞠婷、沈正麟、周思维、策展人金岛隆弘、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艺术北京运营总监池刚 在展览开幕现场合影

   (雅昌艺术网讯 裴刚)2016年7月16日下午16:00,在北京东山墅“东山-艺术荟”举办艺术北京-沙龙展第一期“思考的绘画”开幕。参展艺术家郭鸿蔚、鞠婷、梁远苇、沈正麟、周思维(按拼音字母排序),策展人金岛隆弘。主办单位艺术北京,支持单位北京画廊协会,学术支持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

  进入展厅首先可以看到艺术家鞠婷和沈正麟的抽象作品。艺术家鞠婷有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学习经历,在物与艺术家的对话中找到她抽象绘画的语言。“我的作品通过层层颜色的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层,当刻刀划开色层后,里面预置的色彩会和表面的色彩形成对比。”鞠婷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讲到。不同于鞠婷对“物性”与绘画语言的融合的表达,沈正麟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表现性因素,“我更重视抽象绘画中的绘画性和精神性的表达。”艺术家对雅昌艺术网说。继续向里走进入另一个展览空间,可以看到郭鸿蔚、梁远苇、周思维的作品。

策展人金岛隆弘

 

沙龙对话现场

  “《这还是一只纸杯么?》这件作品是以一个纸杯为对象重复写生,画了100个纸杯在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状态,我想这样的重复和被绘画之后纸杯是否会产生新的意义。其实,写生这个方式并不重要了,包括《木9》这件作品中叶子的标本,我更关注的是那些痕迹的抽象性。”郭鸿蔚对雅昌艺术网说。在展览开幕之前的沙龙活动中艺术家郭鸿蔚、周思维与策展人金岛隆弘进行了沙龙对话,对话内容以每位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风格语言的形成展开,同时融入对抽象绘画语言解读的言说。

  2016年艺术北京开启了“FIND” 和 “Asia plus” 这两个项目,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亚洲年轻艺术家及亚洲艺术的多元性。希望通过与艺术家、画廊和藏家的交流以及对新元素及规律性的不断探索,来建立起亚洲独有的当代艺术市场及未来性。

艺术家沈正麟在展览现场自己的作品前

艺术家鞠婷在展览现场自己的作品前

艺术家梁远苇

艺术家郭鸿蔚

艺术家周思维

  由“艺术北京”主办,北京画廊协会、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CCAD)作为支持的“艺术北京•沙龙展”首次推出,艺术北京运营总监池刚认为沙龙展的推出旨在呈现当代艺术中新的市场变化和艺术家新的创作状态,立意依然在于博览会风向标作用。项目通过特定的主题,结合沙龙和展览两种形式,包含平面系列 (油画、水彩、水墨等)、立体系列(雕塑、陶瓷、装置等)、 新媒体系列(摄影、影像等)等内容以及我们的学术视野和前瞻性来理解和呈现亚洲当代艺术的多元性。

  从此展览的策展人金岛隆弘对雅昌艺术网说:“这次展览主要是对青年抽象绘画艺术家的关注,并且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各自都有独立的绘画语言,他们有强烈的差异性。这是我选择这几位艺术家的原因。”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以抽象绘画为主线,但每位艺术家有意非常个人化的语言向成各自独立的语言方向。比如,艺术家梁远苇的作品更关注私密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体自身的感受及其所带来的感动。最直接的灵感来源却是家用桌布窗帘和其他布料上的植物图案,由此她把她的作品与高雅的艺术与商业设计相结合,在平面化的绘画中建构隐性的空间。策展人金岛隆弘认为指出抽象表现主义于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所提出,是二战后当代艺术语境中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抽象表现主义的诞生不但将西方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还支撑着如新达达和波普艺术等当代艺术在美国的发展。抽象表现运动后的70年,虽然纽约仍旧在当代艺术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艺术界正变得更具多元性和全球性。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十年中飞速发展,尽管说具象绘画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主流,我们仍能看到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创作具有独创性的抽象绘画和表达媒介。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北京-沙龙展第一期思考的绘画,艺术北京艺术北京-沙龙展第一期思考的绘画 艺术北京
下一篇:“门里门外-学院新势力”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开幕:展现四大美院的教育之长||上一篇:“江山 美人”钱忠平、朱雅梅作品展 人世情态与山水游观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