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群展《语言亭》现场 图为展览学术主持鲍栋在现场进行导览
1月9日下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新年首场群展《语言亭》。本次展览由鲍栋担任学术主持,集中展示陈晓云、陈哲、冯梦波、何岸、焦应奇、金锋、林天苗、陆平原、邱志杰、王郁洋、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徐冰、徐坦(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共计13位/组艺术家的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
展览名《语言亭》直指展览用意,即展示当代中国艺术家们涉及语言的代表案例,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观察艺术与语言之间可能关系的立足点——经过20世纪哲学及理论的“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已融汇于各学科的基本问题意识之中。而在艺术领域内,对艺术与语言之间关系的讨论,以及相关的艺术实践也已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维度之一。
艺术家群展《语言亭》现场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们的“语言工作”可分为以下共生的三个层面:一是在语言学的层面上面对语言与意识形态、符号与概念、语言与图像、语言与物、语言与技术等方面生发系统的批判与创造;二是从具体语用现象入手,把语言作为有着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义负载的“现成品”来研究及使用;三是在图像“语境”下的写作,使语言参与在作品的形式及意义的结构中,实验一种文图互衍的诗学。
展览现场 徐冰《地书》(局部)
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是徐冰的《地书》,《地书》是艺术家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他用几年来搜集整理的一套“标识文字”写成的一本读物,无论何种文化背景的读者都可以读懂这本书。另外,徐冰工作室为配合这本书,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和中文句子打入键盘,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文字,这时双语之间即可实现勾通与交流。
展览现场 地上作品为林天苗《凸起的文样》(羊毛地毯/120Sqm左右,22米x5.8米/2014年)
展览的第二个空间地面上,放置着林天苗的作品《凸起的文样》。这件作品中的文字主要来源于网络文化的瞬间传播。事实上,从康熙字典、汉语词典、民国时期,就有专属女性词汇的出现,几百年不变的单一女性描述,到今天女性词汇以幽默、自嘲、形象、生动、自信的方式瞬间出现。从心理、政治、社会等层面更细致入微准确地表述着发生在我们周边的生存生态
展览现场 图为吴山专、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作品《今天下午停水成了花样,诗集》
该展厅的一面墙壁上放置着吴山专与英格的作品《今天下午停水成了花样,诗集》。自1991年以后,吴山专不少最重要的作品都与英格合作。其中,作品《物权》曾直踩启蒙的痛脚。
邱志杰《纪念碑系列》
展厅的右部墙面呈现邱志杰的《纪念碑系列》,他曾对该作自述道:“ 历史上,每一次革命总是会提出一些著名的警句,这些词句铭记着那个时代的理想和欲望。我从中选择部分革命口号和革命话语,并把这些文字刻在一个水泥板的表面上,将这一层表面上的文字拓印下来,然后在上面再倒上水泥,待干透后再刻上第二层的文字,再次进行拓印。这个过程一直反复直到这个‘纪念碑’成为一个水泥立方体。”这些看似极简主义的现代雕塑实际有20层,从表面上看不出文字,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次次的浇铸和拓印所留下的水平的痕迹。
展览现场 冯梦波《点阵冯》(喷绘打印/2012)
本次展出的两款字体《点阵冯》和《矢量冯》,是冯梦波对电脑字体的首次尝试,灵感来自其自幼摹写古代碑帖的经验。碑文镌刻于石,经年日蚀风剥,再碾转拓印,代代相传,早已斑驳陆离,竟至难辨,但是丝毫无损于原作庄严的美,这使其好奇于自然风化的力量下幸存的字迹的历史意义。艺术家曾表示:“当我创作这两款字体时,就是希望用点阵(bitmap)和矢量(vector)这两种不同的技术,对字型做减法,换言之是希望用软件技术来模拟和加速风化的进程。”
展览现场 图为陈晓云作品 《为什么是生活》(三屏同步录像装置/13分46秒/2010年)
陈晓云的作品《为什么是生活》,以三屏幕同步影像的方式呈现,该作试图讨论对空洞的生活,社会禁锢,欲望,纠缠的爱,和记忆的暴力化理解,作者撰写了大量字幕旁白和画面重叠闪现,时间和空间停顿交错,作品中充满了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内在和外在的碎片式感受,歇斯底里的个人体验和采样式注解。这是对现实的超验式表述?或是艺术家自我的释放?是个体在当下社会形态中的无奈?这是对现实的高密度影像写作。影像不仅仅是观看,也用来阅读。
陈哲《向晚六章》(2012-2015)
《向晚六章》是一场为了理解黄昏而展开的主题漫游。艺术家试图将她长时间对于黄昏的着迷,投入到承袭自文学和摄影的文体实验里。该系列以章节为单位构成,试图通过“非均质的时间”、“向晚意不适”、“赤之茧”、“在面孔和面孔之间”、“两种光”和“厄瑞玻斯”这六个切片为向晚显影;探索在一个日常的语境下,黄昏究竟是何以消化了人、又是何以为人所消化的。
何岸《玉枝》(装置/LED 灯箱/70×170×16 cm/27.5×66.9×6.2 in/2015 年)
《玉枝》是何岸为纪念母亲而迸发的全新创作,在其标志性的霓虹灯系列作品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作品由残破的霓虹文字拼接而成,这些霓虹文字来源于何岸的家乡武汉,原本都只是各式各样的广告牌的一部分。通过特殊手段窃取后,被运往北京的工厂经历修复、拼接、喷漆重组,最终成为一个个具有私人化符号的装置。破碎苍白的霓虹框架如同散落在家乡的情感碎片,通过重组得以完整,何岸把复杂的情绪尽数宣泄于中,这既是何岸个人经历的纪念,更是他对现代人与都市环境关系的一种反思。
焦应奇 污染警示牌系列 烤漆 88×78.5cm 2006年
对焦应奇来说,汉字是“一个简单有趣的事”。“简单”指它并不难,汉字使用者均可造新字来表达自己;“有趣”指:当其作为思维和表达的媒介时,其形义作用或改变创作者自身。
金锋作品“对《孙子兵法》势篇三十一中英文的连续翻译” 1998
此次展出金锋的“对《孙子兵法》势篇三十一中英文的连续翻译”是1998年的作品,曾发表在由其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图文志<异质的书写方式>》之中。这组作品试图探讨文字的不断翻译,它们所固有的信息量究竟会流失多少,而对于失却的信息,我们的误读又是怎样完善起来的。
展览现场 图为陆平原作品《故事系列》(局部)(文本/2015年)
陆平原的创作方式极其特殊,他用写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这些故事常常诡异、奇妙,有时伴有恐惧,都由艺术引发。除了创作故事,他也用特殊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奇幻经历,比如一只名叫薛定谔的小猫是如何诞生的,以及流浪老人教会他做艺术的神功,让他拥有惊人的力量。陆平原的艺术探索为当今艺术格局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览现场 图为王郁洋作品《图与字》(墙面丙烯/尺寸可变/2012)
王郁洋作品《图与字》是一件尺幅巨大的连续壁画,艺术家通过面积各异的块面组合成无序、抽象特征的图案,这些图案近似于现今在商品交易、交通管理以及身份识别中普遍使用的二维码,艺术家认为,文字本身也即图像,当一个图像作为另一图像的传达者时,它便完成了自身的写作,而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们。
徐坦作品《在台北谈新自由主义》
徐坦的《关键词项目》始于2005年后期,延续到现在。分三个时期:搜索关键词(2005-2008),关键词学校(2008-2011),关键词实验室(2011年至今延续中)。三个录像投影,分别是“言说与自圆其说”(搜索关键词和关键词学校期间的作品),“在台北谈新自由主义”,“社会植物学” 。
据悉,展览持续至3月13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语言亭,民生现代美术馆语言亭 民生现代美术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