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腾挪——一所民宅艺术机构自治之维的“七年之痒”

编辑:邓嘉斌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腾挪小组(刘可 周钦珊 方琦 樊哲)《腾挪小组·石炳煌》,装置、影像、草图

 

  腾挪小组(刘可 周钦珊 方琦 樊哲)《腾挪房子》,装置

  吕青缘《腾挪:清洁机器人》,2016,装置,尺寸可变

  吕青缘《腾挪:清洁机器人》,2016,装置,尺寸可变

  展览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胡斌致辞

  展览开幕式上腾挪空间发起人之一刘可致辞

  艺术家与嘉宾合影

  艺术家与嘉宾在作品前合影

  周力 《彩色的雨——9000颗雨滴的琥珀》,2015,装置

  黄小鹏《抓住它拥有它粘住它》,2016,装置

  雅昌艺术网讯 1月17日下午,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盒子艺术空间迎来第五个展览“腾挪——一所民宅艺术机构的自治之维”。腾挪是一个寄居在深巷民宅中独立运营的艺术空间,这次展览是对其过去七年实践案例的一次回顾与梳理,邀请了迄今发生在腾挪空间里的70个项目中的17位艺术家参与这次展览活动,他们分别是:冯峰、福兰克•格雷兹勒、黄小鹏、康甲、李山、刘庆元、吕青缘、陶巧丽、文鹏、袁泽强、张湘溪、钟嘉玲、周力、腾挪小组(刘可、周钦珊、方琦、樊哲)。

  腾挪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最小实验版本,位于广州小洲村西浦直街一巷一号,是基于腾挪小组的艺术空间。腾挪小组是以挪用、涉入、呈现非既定艺术领域和非艺术角度观念的艺术事件的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为刘可、周钦珊、方琦、樊哲。腾挪空间的展览面积为6平米,镶嵌在一个民宅里。腾挪空间采用封闭的橱窗式展览方式,每一个展览周期为一个月,在展览期间24小时免费向公众开放,并为艺术家提供展览的配套支持(海报、酒会、展览设备、部分材料和协助布展),以不干预艺术家的展览方案为原则,使艺术家在限定的空间内拥有独立和自由的表达。空间以非商业、保守运营的原则运行,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保持空间运营的持久性和连续性。空间于2008年9月筹建,2009年1月展出第一件作品《腾挪小组·石炳煌》,至2016年1月刚好7周年,期间共举办了70场展览活动,探索当代艺术与村民意识、艺术家个体与展览机制、乃至作为拥有话语权的观众的多维制约与空间自治的关系,这些都成为腾挪空间实践的内容和意义。

  开幕式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胡斌致辞说道,“腾挪可以算是地球上最小的艺术空间,仅有6平方米。这是一个让村落、村民与艺术沟通的平台,在这些年的坚持下俨然已经进入到普通的村民的心中。而这个空间最特别的是它一贯保持中立的态度,展现各种艺术现象,虽然区别于体制内,但它探讨的问题不是对抗,而是融合了体制内外的艺术问题,这对艺术生态有一种新的补充。从一个腾挪变成了多个白盒子,从广州的村落到深圳的消费空间,这其中的移植和复制,更加系统地让大家看到腾挪七年的工作成果。我相信他们在‘七年之痒’之后会继续前行 ,创造出更多更新鲜的面貌。”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展,盒子艺术空间当代艺术展 盒子艺术空间
下一篇:艺术登陆新加坡2016即将开幕 呈现东南亚当代艺术崭新视野||上一篇:哈克文化研究成果研讨会暨中国哈克文化研究促进专业委员会成立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