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嘉德2016年春季拍卖会中,孙宗慰力作《塔尔寺小金瓦寺》届时将亮相。孙宗慰是中国第一批西北少数民族绘画题材的开拓者,也被誉为“西行艺术的开拓者”。《塔尔寺小金瓦寺》创作于1943年,描绘的是青海塔尔寺庙会之景,作品中浓郁饱满的色彩是其最大的亮点。
孙宗慰 《塔尔寺小金瓦寺》 1943年
布面油画,67×90cm
1942年阴历元宵节前,孙宗慰赶到青海塔尔寺,因塔尔寺庙会以元宵节最盛,蒙藏各族信徒来此朝拜,近十万人。孙宗慰在塔尔寺住了约三个月,为张大千整理画稿、收集寺内建筑上的装饰纹样。工作之余,他对各民族生活服饰等十分感兴趣,画了些速写,后来逐渐学习用中国画法来画蒙藏人生活。在《塔尔寺小金瓦寺》中,中国画画法不露痕迹的巧妙融于其中。孙宗慰在人物形体的处理上加以大胆变化,于写实基础上加以适度的变形、夸张,其宁方勿圆的线条勾勒令人联想起明末画家陈洪绶具有高古情怀的人物画像,以及敦煌石窟中那遒劲的佛像画。孙宗慰对少数民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民族服饰非常欣赏,作品中蒙藏僧侣身着盛装,虔诚祷告,大面积的红色增添了作品所要传达的节日气氛。
据孙宗慰回忆,1942年5月在返还重庆的路上,由于战时车票极为紧张,他在兰州呆了一个多月才买到车票。“身上的盘缠一天比一天少,想到伪中大还保有我一年工资,就联系吕斯百将我工资汇来。这样暂时安下心来整理我自己的画稿,并画成《藏族舞蹈》等油画初稿。”这些在途中整理的油画初稿,在孙宗慰回到重庆后继续完善,终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作品《塔尔寺小金瓦寺》便是其中精典。
在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就读时的孙宗慰
孙宗慰于1934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成为徐悲鸿的学生与后来的追随者。在学艺过程中,他不仅继承了徐悲鸿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更赋予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情。从学生时代作品《池塘夜景》《蜀地的陶瓷》中可以看到,孙宗慰已经开始在对象中注入自己的主观观感,赋予对象一种抽离于现实之外的唯美、诗意的氛围,展露出不凡的艺术功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在1938年迁校重庆。孙宗慰也随校入川,在战事流离中完成学业,并留校担任了助教。重庆期间,由于创作条件有限,孙宗慰的作品主要以描绘静物、川蜀风景为主,也有一部分描绘流离失所的人物画,作品《流浪儿》展现出深沉的悲悯情怀,至今令人动容。三年后,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把他和绘画大家张大千轰动文化界的敦煌之行联系在了一起,也开启了他创作上的辉煌。
1941年春,张大千碰到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吕斯百,告知去敦煌探访千佛洞的计划,并想找一个有绘画写生能力的助手同行。在吕斯百的动议和安排下,孙宗慰停薪留职一年,追随张大千加入了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究工作。敦煌之行是学习西画出身的孙宗慰第一次系统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他在临摹的宗教题材之中,巧妙地加入了生活化、人性化、个人化的趣味,使得他的作品洋溢着独特的个人风格,不论是旖旎多姿的天女,抑或端严静肃的白衣士夫,除了飘逸的裙带、传神的面貌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流露出的和蔼亲切。孙宗慰的“敦煌系列”作品来源于他对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写生临摹,他的作品在临摹精髓的基础之上,融合了其个人情感,从而创造出一种带有东方佛教艺术传统的“新现实主义”,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早期画坛独一无二的面貌。
西行途中虽然经历曲折,孙宗慰却也收之桑榆,一路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有了更日常的接触和观察。一向对普通人生活状态感兴趣的孙宗慰,被蒙古族、藏族的边地风情深深吸引,画出多幅国画和油画,如《哈萨克人跳弦子》《蒙藏人民歌舞图》《塔尔寺小金瓦寺》等,日后都成为他最好的代表作。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春拍,孙宗慰,中国嘉德春拍 孙宗慰 中国嘉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