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16年3月11日上午10时,“斯义弘深—周逢俊进京20周年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周逢俊近年来创作的精品百余幅。
开幕式现场艺术家周逢俊致辞
开幕式现场嘉宾致辞
开幕式现场嘉宾致辞
周逢俊1955年出生于安徽巢湖银屏山下一个清贫的农家。他父亲曾上过私塾,雅爱读书,母亲是城里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礼,遗传给他一些传统文化的基因。他从小在山野间打柴耕牧,亲近自然山水,同时他酷爱文学,背诵过许多诗词、古文,跟随一位曾任大学中文教师的表舅学习作文,写诗填词。他也酷爱并自学绘画,较早显露了绘画的天分,在家乡地区小有画名,“文革”后期两次报考安徽省艺术院校均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而未被录取。尽管遭受歧视和打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诗词与绘画创作,怀才不遇的逆境反而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成功的渴求。
活动现场观众在观展
活动现场观众在观展
活动现场观众在观展
1980年底,他离家远游,浪迹江南,鬻画谋生,备尝艰辛。90年代初起,他在黄山各大宾馆当了五年住店画家,自称“黄山七十二峰客”、“松韵堂主”,但仍旧壮志难酬,知音难觅。“欲步前贤承气骨,遥知伯乐在京城。”(周逢俊《赴京自题小照》)1995年夏,他开始闯荡京城,相继在北京画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首届高研班龙瑞工作室进修结业,凭借自己的绘画创作实力,在历届全国性美术展览中屡次获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经过十几年艰苦拼搏,他终于在高手云集的北京画坛立足,被京城的“伯乐”们赏识,成为“北漂”画家中的少数成功者之一。
《黄山松石写生》22x82cm 2015年
《江南第一峰赋》366cmx144cm
此次展览是对其进京20年的一次梳理和呈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看来,周逢俊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精山水,工花鸟,笔墨取法唐宋大家,又融会元明清诸家笔法。他的山水画以纯水墨或浅绛山水为主,诗情氤氲,古意盎然,花鸟画主要从徐渭、八大山人中脱化而来。”
活动现场观众在观展
活动现场观众在观展
关于自己的创作周逢俊在谈到时表示:“我的画多半取自家乡的山水题材。若不描绘自己热爱、感受最深的生我养我的故乡的景色,实在是浪费。清气、野逸是我追求的风格。山水画的意境需用诗的情怀营造,而非对自然的复制。在写意中寻找诗境,在诗境中传承前贤之风骨。”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性的流失,在商品拜物教盛行的社会中诗的精神价值一再贬值,这也就从内里抽空了中国画传统文脉的底蕴。在这种情境下,周逢俊作为诗画兼工的全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3月20日。
关于艺术家
周逢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导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师范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导师,长城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周逢俊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燕堂门下。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逢俊,中国画,中国美术馆周逢俊 中国画 中国美术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