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收藏展||暨“微征集”即将启动

编辑:潘慧敏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刘韡《东方 No.8》,油画帆布,260×440cm,2015,致谢:长征空间 ©刘韡

  2016年1月26日开幕的“两个时刻: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收藏展 |”中,策展人孙冬冬以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的藏品为基础,赋予展览两个富有深意的定语——怀疑主义(Cynicism)与虔诚(Piety)。

  3月26日,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与策展人孙冬冬继续此前展览脉络,推出“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收藏展 ||”,探讨关于当代艺术、资本、欲望与空间之间看似纷杂却有趣的动力关系。本次展出梁铨、刘韡、蒋志、王光乐、杨福东、杨心广、卢征远、何翔宇、薛峰、陈彧君、李燎、韩冰、Antony Gormley、OlafurEliasson、Martin Parr、Danh Vo 、Etel Adnan、Thiloheinzmann、NuriKuzucan、Map Office、Daniel SteegmannMangrane等艺术家作品。

  在“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收藏展 ||”中,策展人孙冬冬从收藏展所在位置南海意库出发,以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切入点,综述了南海意库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深圳从边陲小镇变为接近香港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原因是中国主动投身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结果,而这个结果揭示了“中心—边缘”的秩序结构,一个强大的“新兴”国家在全球化时代着眼国际新秩序的一次主动性建构。

  而在“国际新秩序”建构的土壤中生成的“两个时刻”展览,既呈现了全球化的格局,也提示了支撑整个格局的资本主义框架。在此,傅丹的《我们人民》与杨福东的《竹林七贤》如同当代欲望的一体两面。傅丹解构了自由女神的形象,将碎片分运到全球各处展出,将流动性置于形式观念的前端,而杨福东作品中多愁善感的青年形象,与其说隐喻了知识分子的焦虑,不如说是一种欲望的现象学,最后《我们人民》或者《竹林七贤》在城市里展览就像是回到了一个更大的欲望机器中。这让我们一方面看到策展人在展品安排上对于美学意义上的消遣,一方面又能洞察出策展人的某种批判性,但两方面又会被拢入“一种彼此若即若离的一致性”中。所以,作为展览的“两个时刻”,就是一次重新编码,目的不是享受差异,而是重组观点与欲望,暴露展览作品之间的错位,获得新一种思考展览作品的路径。

  沿着对于展览作品重新思考的路径,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与“有空间”在“怀疑主义又是虔诚”的时刻里,推出一项新形态的展览项目“微征集”。

  “微征集”,取自“见微知著”一词,面对海内外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等艺术界人士征集小规模的展览策划,用以反映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也映照如今互联网里面各种“微”平台,寓于互联网精神。在此,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讲求展览方案独立、开放、多元,同时不限于作品的媒介、地域和观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基金会,当代艺术基金会 当代艺术
下一篇:Olafur Eliasson上海首展:不做科学家的建筑师不是好艺术家||上一篇:香港卫视《畅享艺术》栏目启动仪式暨李翔 张肇达 韩伟华山水画展在京举行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