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艾敬纽约个展“回到纽约”将于2016年秋天在纽约马乐伯画廊举办

编辑:熊晓翊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3月29日,艺术家艾敬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她将于2016年秋天在纽约马乐伯画廊举办个展。

  作为歌手的艾敬,同时也是一位持续创作的当代艺术家,艾敬于1999年开始画画,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移居纽约学习当代艺术。2007年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之后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2012年,艾敬在国家博物馆推出个人展览“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陈履生策展,是国博推出的第一位当代艺术家展览。在国家博物馆这样高度的平台,艾敬凭借着历史的机遇和个人的勇气走了进来,还要走出去。艾敬曾说:“站在国博,我看到了全世界!”。2016年,艾敬将要带着中国家乡父老对她的支持和期待回到纽约,以其“爱”的作品温暖纽约的秋天。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陈履生,马乐伯画廊老板 Pierre Levai ,马乐伯画廊项目总监 Marcia Levine ,艺术家 艾敬   艺术家 黄致阳,以及艾敬的藏家朋友 共同出席了发布会

  1997年,艾敬初到纽约,最初她租住在(中城/Midtown)中央公园的旁边,后来她发现了SOHO(下城/Downtown),她非常喜欢那里的艺术氛围,厂房式的高大建筑,街头的涂鸦,在周末街道两边的艺术家在街道上展出并且销售自己的艺术作品,那里充满了创造力和活力。她参观了MoMa/纽约当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她与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等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相遇彻底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用视觉艺术表达自我的渴望,如果说1995年在巴黎的罗浮宫以及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以及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的参观打开了艾敬的视觉旅程,那么纽约使得艾敬感受到视觉艺术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的一种碰撞,激发了艾敬对于视觉艺术的热爱,艾敬发现自己喜欢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曾经在纽约居住过或定居。之后艾敬的很多音乐作品也是在那里完成的写作,比如《纽约,纽约》《水牛66》,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这张专辑,这张专辑也成为艾敬个人事业转变的拐点,因此由音乐转为视觉艺术创作的契机。

  纽约,是影响了艾敬一生的地方,尽管在那里艾敬看到那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没有使艾敬退缩,反而使她坚定了做艺术的决心。艾敬不断地往返于纽约和北京,渐渐地,她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艾敬自然而言地脱离了原来的音乐环境,推开了视觉艺术的大门。2002年,艾敬定居在纽约钻研当代艺术,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并在纽约下东城(Lower East Side)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2008年,艾敬回到了北京,在北京也建立了工作室,全身心投入到视觉艺术创作至今。

马乐伯画廊老板 Pierre Levai ,马乐伯画廊项目总监 Marcia Levine ,艺术家 艾敬  

  今年艾敬在马乐伯画廊举办个人艺术展有着特殊的意义,艾敬将要回到纽约,在经历了中国和欧洲举办了大型个人艺术展的洗礼后,艾敬将带着那越发成熟的艺术造诣重新回到当代艺术的圣地——纽约。

  马乐伯画廊(Marlborough Gallery)建自于1946年,现已是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的现代艺术画廊之一,在纽约、伦敦、马德里和摩纳哥均设有画廊。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都曾在马乐伯画廊办过展览,如康丁斯基(Kandinsky)、玛格德琳娜(Magdalena Abakanowicz)、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和卢西恩·佛洛伊德(Lucian Freud)等等。自1990年开始,画廊也曾代理过中国艺术家如朱德群、赵无极、林寿宇等并为其举办个人艺术展,吸引了国际收藏界的目光。

  艾敬将于今年秋天在马乐伯画廊举办个人艺术展作品包括绘画、装置与雕塑,也将推出以前从未展示过的全新绘画系列作品,同时展出曾于2012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重要作品,如装置作品《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该作品是在艾敬母亲的带领下由五十四位家乡沈阳的亲朋好友共同完成。材料采用了参与者家中废弃不用的毛衣、毛裤、毛围巾等编织物,拆分后重新编织组合成一个色彩斑斓的“LOVE”字母的挂毯。作品长十六米,宽六米 ,挂毯前面坐着一位埋头编织的母亲正是以艾敬的母亲为原型。该作品曾于2012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2014年中华艺术宫艾敬个人艺术展中展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给参观者带去许多特殊年代里才有的集体记忆。

《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

        回国后艾敬的作品仍然保持着其极简的表现风格。但是相较于其在纽约的偏冷色系,艾敬在中国使用的艺术色彩有全新的蜕变,艾敬的家乡沈阳地处东北,地域文化特性给予了艾敬在创作上不一样的灵感源泉。她的色彩感知来源于儿时的记忆,丰收的东北土地、一片片的玉米地在季节变换的光影里不断变换的色彩。艾敬的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儿时的艾敬在工厂的幼儿园长大,艾敬眼里对于各种金属材料都感到极为亲切也极为容易掌握,也因此完成了一些以金属材料为主的创作《棋子》《我的家乡》《To Da Vinci》等等。

《棋子》

 

《我的家乡》

《To Da Vinci》

《我爱颜色#16》

《Walking in the Sun#1》

《Walking in the Sun#2》

  从纽约回国的艾敬在作品的创作上展现出于纽约不同的风范,她在纽约多年的学习在回国后得以实践和发挥,尤其在制作大型的装置作品,如《生命之树》《海浪》等,其作品在关注社会现实意义的题材也在关注东方文化的传承上有着诸多学习和尝试。

《生命之树》

艾敬作品《海浪》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艾敬,马乐伯,国家博物馆艾敬 马乐伯 国家博物馆
下一篇:郑胜天9月北京个展第二次策展工作坊举办 关注历史重建||上一篇:“农民摄影家”侯登科首次回顾展+首本全集将同时问世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