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周海歌艺术展“超以象外”亮相中国美术馆 自然中的形意

编辑:段维佳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6年4月1日,“超以象外”周海歌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以周海歌近年所创作的水墨作品为主,同时展出部分油画、水彩和陶艺,以期全面呈现个人的艺术面貌和艺术发展路径。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担任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广军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丁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敢

凤凰传媒集团副总经理 叶建成

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 艺术家 周海歌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前言中写道:人们常常把编辑工作比成“为他人做嫁衣”,就像人们把教师比成蜡烛一样。其实,做嫁衣的过程也是了解、研究的过程。可以想象,一个编辑在研究了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人格个性、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之后,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毫无疑问,他在这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中也找到了自我。所以,编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吸收的过程。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也塑造了自己。

      我这里要讲的是江苏美术出版社原社长周海歌先生。我称他为“弹钢琴的高手”,因为长期以来,他在艺术创作、美术编辑、理论研究、行政管理几个方面同时并举,仿佛一个钢琴家娴熟地弹奏着不同的琴键,奏出和谐的乐章。海歌君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创作状态,笔耕不辍,策划各类美术出版,不仅在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研究的成果当中找到出版资源,同时他还与许许多多的美术家进行着学术的、文化的、艺术的、情感的、生活的交流。正是这些鲜活的,有温度的交流使得周海歌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胸襟不断开阔,对艺术的品鉴与追求日臻高境。所谓“出手不凡”其实是来自于思考,来自于理论的纯化,来自于功深百炼。

      从海歌君早期的写实中,可以看到他对客观事物入微地观察和精妙地表现。他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心手相印来实践着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通过在艺术中持久地修行,他将文的觉醒、诗的意蕴以及情感的飞扬融入艺术表现之中。在写意的“写”和“意”的真义中,去探寻形式的表达。在笔、墨、纸、水、线的表现中去深悟古人之匠心。

展览现场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在形式表现上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中西合璧”。许多人为之探索,甘苦交加。但对于一个漫长的文化史而言,所有的探索,无论成败,都是一种投入与奉献。所以我们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真的猛士,是在非功利的追索中勇往直前!

      海歌先生有着多方面的修养,他早年在大学专攻陶瓷艺术,对型制和火炼有着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以后又陆续涉猎水彩、油画和水墨。在油、水、彩、墨的浑融中,探求创造一个意象万千的绘画世界。所以,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自由的形态和无畏的精神的引领下,各种媒材的质相互交织、碰撞、分离与融汇。其中可以隐约看到历代绘画的遗韵,也可以看到当代不同思想的折射。这是在多元艺术创作并存的当今,一个艺术家探索的必然,也是他心象的显现。当然,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歌君作品中所具备的学理性、探索性与个性形成独特的面貌,这体现了他的全面修养和多样才情。他曾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笔含水方润,墨落气韵生。随心挥洒处,自然得精神。”诗言志,我以为这首诗是他艺术生活的写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认为,“周海歌不仅专注于水墨画的创作、水彩、油画和陶瓷均有涉猎,这种多方面的尝试让他对绘画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融通与共生似乎成了他的重要特征。本次展览题为‘超以象外’,既是对中国绘画精神的回应,也代表了周海歌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和追求。”

展览现场

  周海歌在致辞中,对各位老师、好友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谈到:“感谢各位对我在艺术道路上的指导和帮助,一个艺术家的成功并不是个人的成功,而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叶总对我的评价很好,一种‘华丽的转身’,过去我是为艺术家做嫁衣裳,我是一个裁缝匠。吴为山馆长也认为,中国美术馆和出版社都是一样的,都是服务艺术家的。过去我为艺术家服务,今天美术馆为我的展览服务,这次的展览也是我自己的一大喜事,从美术馆走向了我的艺术之路新阶段。”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美术馆,周海歌中国美术馆 周海歌
下一篇:美术馆进高校:万名大学生走进美术馆活动第三站——走进合肥师范学院||上一篇:进行时空间开幕展《“景致”联展》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