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城市反差的观感与状态表述 郭燕个展“别处”在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开幕

编辑:欧宝静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开幕当天,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方少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范勃、邓箭今等嘉宾与策展人梁克刚及艺术家郭燕合影

左起:策展人梁克刚、艺术家郭燕、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黄子龙

中山大学教授冯原、广东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等嘉宾与策展人梁克刚及艺术家郭燕合影

  (雅昌快讯)2016年4月9日,艺术家郭燕最新个展“别处”在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由梁克刚担任策展人,主要呈现艺术家郭燕近三四年的状态,通过作品透视出艺术家自身的特殊观感——国内及她近年移民到温哥华后两地的城市反差。在郭燕看来,这种反差包括移民的反差、生态的反差、以及她自身内心的反差。两地的转换、生命的轮回……郭燕在2012年的个展《迷城》宏观批判城市过度发展,到了2013年的个展《乡逝》则采用微观叙事的方式,而此次展览,同样是延续了她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探索。

郭燕个展“别处”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亦是继2008年郭燕首次个展《紫托邦》及2013年个展《乡逝》之后,梁克刚第三次为其策划个展。策展人梁克刚如是解释此次展览结构:“在前几年移民加大拿之后,郭燕开始了国内外两边跑生活,展览一则呈现的作品大多与国内情境有关,对面一则却反映的是她在加拿大的观感。而展场中间类似安检装置是两种时空切换‘任意门’,展场地上的人体小雕塑呈现她对随着时间流逝生命衰老的一种思考,展场顶部飞行状态的小雕塑是她的精神指向,渴望自由与飞翔,摆脱现实生活的羁绊。总的来说,整个展览是根据她近三四年状态进行策划的。”

装置作品《时光在静静的流逝》,由六百多个男女人体组成一条生命的长河,从婴儿到老的形态,时光就象生命的河流一样静静的流逝

  纵观郭燕数次个展,2008年的《紫托邦》,展出是浮系列,主要表现人与人,人与城市那种既疏离又相互依附的矛盾关系,既现实又无奈;2010年的《菩提》,作品相较以前更虚无和乌托邦,刻画出一个更理想的精神世界,菩提也成了郭燕个人修为的一种隐喻。2013年的《乡逝》,则比较直接地叙述郭燕当时的内心感受,那就是在这个转型期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焦虑不安,对家园对城市的疏离感,不安全感。

装置作品《自然的边界》由200个自由舒展着翅膀的女性雕塑和振翅的鸟群雕塑组成,悬挂于空中

  近年,郭燕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去往全球最宜居城市的温哥华之后,郭燕租了一间小木屋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不远处便是森林公园。园中参天树木林立,花繁叶茂,与国内、尤其是都市的生存环境截然不同。她说:“风景如画的温哥华像个世外桃源,一切都非常美好,但又缺少一种归属感,两边的生活都让人难以取舍。这种生活在别处的移民生活感触很多。所以这次个展,会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表述两个城市间的反差,作品会以灰色和绿色为基调呈现。”

这张二米乘十六米的大画,名为《安放灵魂的原乡,没有天空的城市,炼狱般的景观》,郭燕在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画着人世间炼狱般的景观,反差非常强烈

《呼吸》 装置 500x160cm 2015

  梁克刚指出:“已经定居成都十多年的郭燕再一次面临举家迁徙的选择。现在恐怕她已经很难说清楚那里才是自己真正的故乡,自己像是处在一个不断移动的旅途之中,只能感伤地看着刚刚熟悉的场所和风景渐渐地在车窗里消失在远方。”而在郭燕身上,梁克刚认为有两个比较难得的特质:一是不不拘泥于个人化的小情绪,有现实的关注与社会责任感;二是既有宏观视野,又有来自个体的真实体验。

《自然的边界2号》综合材料 150x200cm 2016

《安放灵魂的原乡》 152cmx244cm 布面油画  2015

《捆绑之躯》 160cmx200cm 布面油画 2016

《自然的边界》 160cmx200cm 布面油画 2016

  而在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黄子龙看来,此次展览是一次“七年前的约定”。他说,如果不是受梁克刚与郭燕对艺术的纯粹与坚持,他也不会跨进艺术领域。这次展览是广东当代艺术中心的2016年的开端之展,除此之外还会有对实验艺术及公共教育的继续探讨等等,今后中心也会继续寻找适合的发展方向继续走下去。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6年5月2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
下一篇:郭正善的“廿十绘”与他的38后生:郭正善师生展开幕||上一篇:“无量”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揭晓 两位“业余爱好者”摘得大奖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