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小东早期作品《脆弱小绳》将现身北京保利2016春拍

编辑:李亚玮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6年6月1日至9日,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将在京举行。本季春拍现当代艺术部将特别推出刘小东创作于1990年的作品《脆弱小绳》,此画是刘小东毕业不久后的早期创作,在此时期他逐渐成形了自己的图像样式,并在日后的艺术道路上对已有的图像样式不断加以深化。

  刘小东 《脆弱小绳》 1990年

  布面油画,140×114cm

  《脆弱小绳》再现的是一派渔村码头的宁静景象,由近及远渐次变浅的碧蓝海水上微波荡漾着远处夕阳西下的余晖,并与徜徉于天空的飞云与晚霞形成“水天一色”的辽阔与空寂感,从而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对于自然造物主的敬畏之情。意外的是,在感恩自然之余,位于画面中景的砖砌厂房和白色游艇隐隐暗示出天然的海港正在渗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洗礼”。显然,在作为背景的视觉空间中,自然的恩赐与人类的演进之间生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意义指向方面的张力。

  虽然画中人物所站立的岸边只占据了画中一角,但由于艺术家在构图上将其置于前景,并刻意拉近的缘故,不仅刻意凸显了这对平凡父子犹如“平民英雄”,大义凛然的气质,也由此产生了一种召唤观众介入的效果。淳朴憨厚的中年渔民手中摆弄着烟斗,穿着一身蓝色的工作服和一双解放军胶鞋,这是过去新中国以来普通劳动人民的服饰标配,也是往往被赋予新时代主人翁精神的表征。接近成年的儿子戴着一副粗糙质感的劳动手套,粗壮的手臂、结实的大腿以及手臂上那抹彷佛刚刚结束劳动的灰尘,似乎是在向人们说明年轻力壮的少年即将成为祖辈世世代代赖以生存技能的继承者。对于亲情、友情的主题性描绘在刘小东的早期创作中屡见不鲜,并常常关乎于个体的实在经验,因此,对于刘小东至亲至近的人往往成为作画的对象。刘小东的“现实”是在反复对照、描绘的“人物本身”中深度挖掘出来,在他那里,从未存在过一种“现实”的预先设置,“现实”是在艺术中对“人物”进行社会维度研究的结果。

  画中父辈与子辈之间生命的延续在那根从画面上方垂下的纤细红绳中加以暗示,像是分布于身体各处的血管,寓意出一种天然的、不可阻隔的血脉传承。尽管在那根红绳身上,包裹着“脆弱”、“坚守”或是“无奈”等意涵,然而,父亲那饱经风霜的面容、略微变形的身体以及充满慈爱的眼神,与儿子那笃定凝视的双眸之间,本就演绎出一种坚实的传承。这是刘小东艺术的独特之处,他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之中,在具体的肖像身上推敲出一种对于身份、性格、情绪乃至心理活动的绝妙反映,同时强调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构建出一种画面的叙事性。就像现实中的偶然一瞥,在这幅画中,刘小东贯入了作品中经常运用的“抓拍”手法,而恰恰在这一瞬间,却寄寓着极为深远的意味,它在无意间悄声述说着这个渔民家庭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而这根特殊的“红绳”也在象征主义与精神渊源的意义上,直接影响了张晓刚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肖像绘画创作——在《血缘——大家庭》系列中,那根无处不在、细弱游丝的红线似乎是对“红绳”的含蓄呼应。

  在《脆弱小绳》中,刘小东以一位平实的观察者,表达出自己对于具体现实的敏锐感受——一种基于血缘的、生存方式的世代延展,而充满现场感的图像结构又在视觉上迫使着观众参与到这种感受的认同之中。正如范迪安先生在将刘小东作品定义为“具体现实主义”的文章中指出刘小东的时代独特性:“其他画家有可能沈浸在不断遐想的个人生活当中,也可能用一种畸形的手法来表达现实生活人物的痛苦和无奈,但是刘小东总是从积极的角度为他们造像,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充满着现实生活中萌发和涌动的生命力量,既对现实生活原生态采取了还原的手法,也同时赋予正面的评判价值,以此提示人们的理解与关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保利北京保利
下一篇:明清御窑黄釉器特展在京||上一篇:八大山人《个山杂画册》将以估价待询形式上拍嘉德香港2016春拍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