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公共艺术占领前海 2016前海公共艺术季持续发酵

编辑:何妍婷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嘉宾合影

开幕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 2016年5月12日下午,“艺术,与前海一起成长”2016前海公共艺术季系列活动——前海公共艺术论坛暨公共艺术展在深圳前海揭幕,除了业已推出的包括艺术大家隋建国的“中国制造”在内的四件装置作品,和已经完成的两项公共艺术活动,“前海100米”作为公共艺术展的重头戏于12日集体亮相。9件由艺术家与建筑师组合创作的大型城市家具和道路装置作品展示于由露天停车场改建的展示空间中,其中不乏明星建筑师和艺术家,如张永和、陈文令、王永刚、萧昱、周力、彭乐乐等。同时还呈现青年艺术家的大地艺术作品。

“前海100米”现场

  “以公共艺术影响这个新区的未来发展”,本届公共艺术季总顾问栗宪庭如是说道。前海深港合作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是链接深港的重要枢纽,建设本身就备受瞩目,本次公共艺术季更是前海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注入公共艺术,先于一个城市建筑的层面定义城市精神。“深圳的身份识别到底是什么?在对深圳发展历史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尽管深圳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深圳的城市精神在于创新的活力、勇气和精神,敢为天下先。这次的公共艺术展正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一般而言,城市建设先导,公共艺术主要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在前海,在城市建设在一片荒野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公共艺术把未来城市的性格呈现出来。”本届艺术季联合策展人周榕说道。

前海公共艺术论坛现场

张永和+隋建国+张兆宏作品《天空之城》

本杰明+王天齐+李新路作品《微型CBD》

陈育强+Chris Lai+蔡雯瑛作品《城市表情》

  同日举办的前海公共艺术论坛,艺术家和建筑师汇报和分享了作品的理念,并与策展人、批评家、相关领导、前海企业以及媒体、公众一起,共同探讨前海建设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话题。艺术家和建筑师组合的合作方式进行创作,让他们进行思想杂交,做出了新的、非套路化的诠释。钢筋水泥建造的《天空之城》,诉说一种人与城市空间关系的立场,激发人与社会关系的想象;以红砖为原材料的《微型CBD》旨在创造一个具有某种虽然简单空间表达的“公共空间”,但又不失城市生活内容丰富性和设计表达所带来的活力;以风向标为基本构成元素的《春暖花开》,通过解构海子的诗,形成一座具有文学色彩的公交车站;充满艺术气息的《合道城市微养生园》让市民在上班休息时间也可以去锻炼一番,同时又成为人与人之间片刻交流的停留点;由脚手架搭建而成的《朝隮》充满诗意,宛如彩虹挂于城市上空,又似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中的一景;《积木教堂》缓冲了在城市中穿梭忙碌的人的精神和视觉,无不呼应着当下建设进程中的前海的周围环境;《城市表情》通过科技手段将人的喜怒哀乐显现在城市空间中,延伸之意即人的性格也代表了这所城市的性格;《雨亭》呼应了深圳这一城市多雨的特色,有雨时来此避雨,无雨时来感受“雨”…

尹毓俊+卢远良作品《春暖花开》

刘柏坚+伊藤彦子作品《合道城市微养生园》

周力+白宇西作品《朝隮》

  “我觉得前海做公共艺术的活动是很有远见的。中国许多城市都是在城市发展成型或者已经发展起来后再做公共艺术,而现在类似前海的高新技术区、自贸区或者金融为主的科技产业园,大多数还是单线地看问题,追求未来产业的繁荣,甚至希望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建筑、现代意义的城市,但很少立体地看事情,及考虑不间断的良性的未来发展。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前海作为新区,能够反映一个现代的、多元的、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任克雷说道。

武权+彭乐乐作品《积木教堂》

胡倩+陈文令作品《雨亭》(未完成)

萧昱+王永刚作品《竹亭艺术馆》

  前海公共艺术季自4月23日启动以来,“刘索拉与朋友们”音乐会及深港两地百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的“鲤跃前海——艺术学堂”,获得公众的广泛参与。此次前海公共艺术季被业内专业人士称之为“中国公共艺术时代来临的标志性文化事件”。据悉,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主办,深圳市一和雅韵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贵点画廊有限公司承办。将持续至6月18日。

王天农作品《纪念碑》

Chis Lai(荷兰)《超自然》


关键字: 内容标签:2016,前海100米,公共艺术季2016 前海100米 公共艺术季
下一篇:水彩之维度:“2015/2016’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巡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启武汉之行||上一篇:强势升级 第九届杭州艺博会华丽来袭(海图)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