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江户时期的日本文人画:“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开幕

编辑:洪镁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6年5月18日上午10时,“墨韵东渡——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博大东方艺术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首次在国内亮相的140多幅日本江户时期书画重现了三百多年前中国画韵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播日本的历史场面。

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倪婉致辞

香港博大东方集团董事长王金狮

  从展出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画家完全依照中国的程式临摹,画的题材都极其中国化,不仅在类别上可以区分出对应中国绘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画面上以中国诗歌为题跋的形式也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画痕迹。

  在本次展览中,距离日本现代绘画较近的江户时期绘画呈现出明显的大众化趣味以及时代过渡性趋势,而日本绘画对中国文人画的学习也在此次展览中有所体现。时值德川幕府奉行禁止天主教的政策后,不久,又采取了“锁国政策”。急速发雇起来的市民阶级越发强大,文学美术日益倾向于平民化,通俗艺未大为昌盛,显示了江户时期,影响日本的外来文化主要是明清文化和通过荷兰传来的欧洲文化。此外,从江户时代中期开始,来自中国的文人画占据了日本画坛,日本人在临摹与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日本的文人画派。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京都、大阪一带,日本文人画发展达到高峰期。作为一种“舶来品”的日本文人画虽然源于中国文人画,但两者之间由于地域、文化、审美等因素的差异,其艺术风格上是有不少变化。

“墨韵东渡——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展览现场

“墨韵东渡——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展览现场

  在分析中日文人画的不同时,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江莹表示,“首先,由于画家所在的社会阶层不一样,导致了画的精神境界不在同一层面。中国文人画的作者多为士大夫阶层,受过系统教育,他们作为社会精英,受到极高的待遇,比较关心政治民生,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因此其作品有很多都渗透着某种程度的社会意义。如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作品,就折射着一种对社会的抗争情绪。日本文人画家则没那么忧国忧民,心情沉重,对政事参与得少。他们更注重对大自然的歌颂,倾心于一芥小草,一片树叶,一颗碎石,从而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日本文人画力求和中国文人画一样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但当时日本画家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学修养与中国画家有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弱势呈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表现在重技巧而忽视文学等修养。另一方面,日本人有着简约淡泊的精神与敏感细腻的审美意识,因而选材方面偏爱以日常生活的小事入画,使观者从人物日常生活和景致的微妙变化中,慢慢体会浓郁和细腻的人情味。”

  而对于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途径,江莹也提出,“一是通过旅日僧人的文化交流;二是贸易商船带来明清木刻画谱和中国文人画风格的作品;三是爱好绘画的贸易商人在日本所画的文人画风作品”。

“墨韵东渡——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展览现场

“墨韵东渡——十八~十九世纪日本名画展”展览现场

  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倪婉更侧重于从中日美术交流史的痕迹来寻找中国文化对日本绘画的意义,“中国美术有三次大规模影响日本,分别是中国唐朝绘画、南宋水墨画和清代文人画的影响。中国清代将明清绘画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是中国古代绘画最后一次对日本造成深刻影响。日本人对当时的中国文人画十分崇拜和喜好,兴起了新一轮的中国画热。它的兴起归功于德州幕府提倡儒学,汉学的兴盛决定了在相当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兴起尊崇中国文化的热潮”。

  据悉,本次展览自2016年5月18日展至6月19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万林艺术博物馆联,日本文人画万林艺术博物馆联 日本文人画
下一篇:5.18国际博物馆日 故宫博物院启动原状展厅室内照明||上一篇:瓷板画大师“珠山八友”将聚首香港蘇富比中国艺术品拍卖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