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翚力作将现身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

编辑:李亚玮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雅昌艺术网讯)2016年6月7日,北京匡时十周年春季拍卖会“澄道——古代绘画夜场”将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届时,王翚的两件力作《支硎图》与《丹台积雪》将亮相拍场。前者的创作是因友人相约才得以促成,画了五个月之久;后者借助古人的构图气势,展示了王翚的仿古功力。

  王翚 《支硎图》 1712年

  绢本手卷,引首31×100cm;画心31×249cm;题跋31×80cm

  估价:RMB10,000,000-12,000,000

  备注:1.杨晋题本幅。

  2.赵滨彦旧藏。赵滨彦,字渭卿,浙江归安人,版画家赵延年祖父。赵滨彦深得张之洞信任,任上海制造局督办、两淮盐运使和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斋室名“苏黄米斋”,曾藏有黄庭坚《砥柱铭》等。编有《湘藩案牍钞存》。

  3.吴昌硕题引首。

  4.端方题跋。

  支硎山位于苏州市西郊,因东晋高士支遁在此隐居而得名,又名观音山。支硎山分中峰、南峰、北峰,尤其出名的是寺院众多,最著名的寺院有四座: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观音寺。唐代诗人刘禹锡、刘长卿、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皆有诗咏之,到了明清两代,支硎山更是声名赫赫,不仅香火繁盛,更是士人游踪必践之所。明代中期,文徵明弟子陆治在中年以后筑室支硎山,“云霞四封,流泉回绕,手艺名花几数百种”,并且画过多幅表现支硎山的画作。

  王翚画支硎山,不似陆治笔下的构图都以“幽险”取胜,而是老笔烂漫,写其平淡之致。《支硎图》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王翚时年81岁。王翚说此次支硎山之游乃是因友人相约才得以促成的:“至今年四月复得吴门友人之招,相与借宿山中,芒鞋竹杖,遍历登览,盖知名山胜水,亦即因缘遇合哉。”

  此卷起首处为浅滩河堤,有渔夫正在河中撑船,沿河为成群的人家,有闭户者,有端坐弹琴的高士,往后有矮坡,两棵青松兀自耸立,与杂树相映成趣。画面再往右就离开了平原,入目者都是层峦叠嶂,山中间小路上有三五成群的人在抬着躺轿前行。画面中除了有王翚笔下常见的苍松外,另有大片的翠竹掩映其中,与留白的云气相呼应。而画中的行人交谈、斜立,穿梭于自然山川中,使观者读画忘忧,恰如春风醉人,扑面而来。

  王翚这年四月的行踪,能找到的另外一条记录见《王石谷年谱》所记:“清和(四月),于西爽阁为青来先生作《仿赵大年江村平远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王翚说为画这张《支硎图》费了五个月之久,可见当时作画之用心。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王翚已经去世四年,他的入室弟子杨晋应友人之请为这幅画题道:“此卷吾师耕烟翁所作《支硎图》真迹也。”杨晋长期追随王翚,师生曾一起赴京绘《康熙南巡图》,对于王翚画作的鉴定意见,他肯定是最有话语权的。

  此卷在清末归赵滨彦“苏黄米斋”所藏,赵滨彦,字渭卿,浙江归安人。深得张之洞信任,任上海制造局督办、两淮盐运使和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职。编有《湘藩案牍钞存》。“苏黄米斋”所藏书画珍品众多,所见最著名者为宋代黄庭坚《砥柱铭》,其他如明代沈周《雪景》、黄汝亨《行书》、杨文骢《山水》,清代金农《墨梅》、金农《花卉册》等。赵滨彦与端方也有很深的交往,本卷拖纸有端方1907年的题跋,正是应赵滨彦之请而题。需要说明的是本卷的鉴藏印中除了明确为赵滨彦所有者,还有两方“坚白墨缘、坚白心赏”易引起误会,这两方印一个被认为是沈石友,一个是张鸣岐,其实赵滨彦一字坚白,这两方印也应该是属于赵滨彦所有。

  对于宋元名迹的研摹,构成了王翚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基础,而这种在研摹中重开新意也是他最为擅长的表现形式。从“为古人法度所束”到“适合自然”,王翚历经了十多年的艰辛磨砺,终得“与古人精神相恰”,亦即所谓师古人之心而非师古人之迹。王翚咀嚼古人山水之精髓而升华出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培养和锤炼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和个性,这也是自明末董其昌以来山水画思想的完美实践。

  王翚 《丹台积雪》 1684年

  绢本立轴,222.5×64.5cm

  估价:RMB 6,500,000-7,500,000

  备注:赵垿旧藏。赵垿,字兰亭,云南大理人。清拔贡,官直隶州知州,书法家。

  此幅《丹台积雪图》中,王翚设色以淡赭为主,并以墨青合染,色调温和,为典型的浅绛设色画。是图高远处山峰起势,参合董巨之法,以圆润之笔,繁密的皴法层层皴写,构建出苍厚温润的山脉。山间丛树则用焦墨侧锋横点写成,与山体皴法融为一体,尽得山峦之浑厚秀逸。山间以留白与烘染表现淡缈的云雾和远水,使观者的空间感随景物的依次递进而延伸,并进入画面的核心阶段。以画幅中部山径、行旅、庭院刻画细致入微,渐入以“北宗”技法表现之崇山峻岭、危谷劣岩的北方山川景色。

  王翚汲取了五代荆浩、关仝以及北宋燕文贵用笔硬朗、皴染兼备的艺术风格,先以简劲的墨线钩出山石的大致轮廓,再以点染的方式描绘出其结构,树木画法仿郭熙、李成风格,古干虬枝,尽显荒寒之态。山石的突出部和边缘处笔简而墨淡,凹陷及深暗处则笔密而墨浓,真切的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质感,得南方山川植被丰茂、盛润清俊之美。在这一部分,随着山势的舒缓,渐次展现出平远开阔的江南景致、秀丽的溪山之间,颇得余音绕梁之味。

  王翚在泽以唐人气韵时,也自然会溶入自己的风格。他在《丹台积雪》中借助古人的构图气势,在山石间则用细硬笔密皴。王翚的皴法常见的有两类,一是以五代入宋的巨然和尚风格为主的披麻皴,二是以北宋画家范宽为主的雨点皴,这件仿古作品,理应与原作不尽相同,但却能捕捉前人的笔趣精髓,充分展示了他的仿古功力。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匡时北京匡时
下一篇:艺术与技艺的完美结合暨第三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即将举行||上一篇:在似与不似之间《入迷——韦加个展》开幕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