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若存走岷江”首期,研讨会现场
2016年6月6日晚上8点半,由明天文化和艺琅国际共同出品的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绵绵若存走岷江”首期展示在成都艺琅国际(蓝顶艺术区一期14栋)拉开帷幕。展示了艺术家韩五洲、孙佳兴两位艺术家为其一个月的考察驻留创作。
艺术家韩五洲、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琅国际成都负责人林怡、艺术家孙佳兴、艺术家周春芽
岷江作为蜀地的一条重要河流,自松潘县岷山源起,自北向南,于宜宾注入长江。历史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流域包括8个市、地、州的36个县,多个少数民族居住,人文、地理、历史、自然环境丰富多样。2016年5月9日,艺术家韩五洲、孙佳兴等一行八人从成都出发,溯源而上开始了为期5天的考察创作。
明天文化总经理佘昱、明天文化张礼、艺琅国际成都负责人林怡、艺术家韩五洲、策展人王澈、策展人黄笃、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术家孙佳兴
据本次项目的策展人王澈介绍,“绵绵若存走岷江”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共分为6期,每期有两位艺术家参与。策展理念旨在艺术家能够走出工作室,抛弃以往在工作室的创作方法,在行走岷江的过程中根据一些即兴的感受或者经验去创作作品。这种创作方式,对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实验性的,整个过程也是充满了无序和偶然性。“河流作为生命的根源,正如‘绵绵若存’的解释一样,在创造繁衍的运动中不勤不惰,稳定持久并延绵不绝。同时,岷江也使得这次艺术家驻留创作项目具有了一个整体的背景,在行走的过程中所生发的一切都作为了艺术家驻留创作的切入点。整个项目结束后,在北京也会有一个12位艺术家作品的整体展示。”
《一个仪式抑或永恒》 文字 尺寸可变 2016
艺术家韩五洲介绍此次考察创作时表示,展厅的三组作品是沿岷江现场做的图片,自己利用摄影记录了下来,算是第二现场。作品都是发生在走岷江的当地,与里面部分的文字相互呼应。“沿途经过的羌寨建在高高的山上,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到了之后,我真切感受到的不是云上,而是土地。他们扎根于这片土地,我们外人才是云。不管这片土地贫瘠与否,我们始终是像云一样的过客,因此我把身体放进作品中,也是想给观众一个对比。”
《一个仪式抑或永恒》 (第一组) 现场行为 摄影 100x100cm 2016
“第一组作品,我把身体放了进去,鞋子、身体、衣服都是与人有关,从人出发的。其中有一些鞋子是我沿着岷江一路收集的,有些可能是垃圾,有些是从江里漂过来的,另一张中的鞋子是我们自己的;第二组作品是在萝卜寨实施的,当天正值5.12地震纪念日,决定做一个仪式,用镜子打通过去与未来,达到相互的映照;第三组作品中,我将衣服放在岷江的水里进行击打,透过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状态,传达一种对生存的体验。这组作品囊括的比较多,希望观者能够通过照片直接的去体验这种感受。”韩五洲如是介绍到。
《一个仪式抑或永恒》(第二组) 现场行为 摄影 100x100cm 2016
对于此次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批评家黄笃接受采访时谈到,这两位艺术家与以往的驻留艺术家不太一样。韩五洲的作品不仅仅是摄影,更是一种介入沿途的人文或历史的景观。“他的这三件作品都与人有关,是基于关注自然、人文、民俗、宗教而展开的,具有一种仪式感。鞋子带有行走的痕迹,或者代表死亡,充满着冒险;镜子与汶川地震有关,可以理解为折射,与人的存在、环境有关;衣服,与身体相联系,有一个整体的关系。三组作品整体上有着逻辑关系,清晰的展现了他对岷江沿岸关系的分析,充满着其对未知世界变化的解读。”
《一个仪式抑或永恒》(第三组) 现场行为 摄影 100x100cm 2016
在黄笃看来,孙佳兴的作品又是另外一种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解读了岷江沿岸区域,或者说边缘地带的状态。“这件作品最让我感动的是12块石头上所刻画的12个人的指纹。这其中,有些指纹有身份证,有一些是没有的。作品折射出全球主义与地方主义,现代性社会与原始社会,现代性与地方性的这样一种关系,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作品深入到人心内部对于社会、人所存在的状态以及带有人文思想的分析,对于什么是身份,什么是记忆,什么是记录,都有所体现。”
孙佳兴 《还给你一个名字》
孙佳兴 《还给你一个名字》(局部)
羌族人的指纹
“我从岷江流域沿途收集的12块石头,石头大小也是按照流域区位来选择的,最大的那块是从岷江的发源地收集而来的,收集的石头的大小顺序也是预示了河流冲刷的一个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过程。同时,我沿途还相对应地收集了12个指纹,他们来自于藏族、羌族等不同民族。其中一些老人是没有身份证的,我觉得指纹是他们身份的唯一象征。之后我将这些指纹刻在石头上,作品名字叫《还给你一个名字》,附加给这些石头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因为我觉得作为收集指纹对象的那些人也像江边的鹅卵石一样普通。”孙佳兴如是介绍到。
石头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孙佳兴的油画作品注重对肌理的处理,使其具有一种柔软性。
孙佳兴 《山间》 数码微喷 150x100cm 2016
孙佳兴 《山间》(局部) 数码微喷 150x100cm 2016
在羌族人眼中,白色石自古以来就是他们的火神,白石头对他们来说有一种图腾的象征,孙佳兴将所有的石头都喷成白色。他表示,在羌族的“萝卜寨”做的一件行为、装置作品《山间》,在叠加石头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寻找重心。现场为5.12汶川地震遗址,在其看来,地震就是地壳变迁而导致的重心失衡的感觉,因此艺术家努力将这些石头摞到最高。
《水声》 装置 尺寸可变 2016
《水声》 手稿
艺术家用抽象的元素将石头打碎,放在河流中慢慢被挤压、被冲刷,最后逐渐消失的一个过程。另外一个路径,其实也是影射白石头在羌族不断被神话的过程。手稿的上半部分演示的是白石头演变为“火神”的过程,下面这部分则是变为鹅卵石的过程。
藏家丁红、艺术家杨千、艺术家骆莉、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术家孙佳兴及韩五洲、策展人王澈、策展人黄笃、明天文化总经理佘昱
作为六期活动都将参与的特邀艺术家何利平表示,这一趟岷江之行大家是作为艺术家而非旅游者的身份去看待的。“两位艺术家当初是带着作品过去,并结合当地人文情况来完善自己的作品。当我们沉淀下来融入到当地,与他们交流时,很多当地的文化会触碰或刺痛到我们的神经。”并表示,自己的作品创作时间不太固定,现在才走完第一期,相信此后的每一期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也想从中不断修缮自己的方案。
明天文化张礼、艺术家何利平、赵睿、林怡、张思莹、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策展人黄笃、艺术家韩五洲、广州画院馆长肖兰葵、策展人王澈、艺术家孙佳兴、明天文化总经理佘昱
艺琅国际成都负责人林怡及友人(左一)、策展人王澈、艺术家韩五洲、艺术家周春芽、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术家孙佳兴、艺术家郭燕、艺术家杨千、艺术家罗发辉及夫人、艺术家赵能智、策展人梁克刚、艺术家徐牧原、明天文化总经理佘昱
艺术家罗发辉、艺术家俸正杰、艺琅国际创始人谢蓉、艺术家韩五洲及孙佳兴、艺术家杨千、蓝顶美术馆副馆长丁奋起、艺术家周斌、艺术家李勇政、艺术家何利平等嘉宾
据悉,本次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将持续至6月8日。紧接着第二期的两位艺术家将接棒,继续行走岷江,进行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天文化&艺琅国际,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绵绵若存走岷江明天文化&艺琅国际 艺术家驻留考察项目 绵绵若存走岷江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